当前位置: 泪囊炎专科治疗医院 >> 泪囊炎诊断 >> 血栓专题静脉曲张与静脉血栓的区别
从西医角度来说:
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是由血流滞缓,血管壁的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造成的。
因此,此病常见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下肢活动减少,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若合并血液粘稠度增加,则局部血液瘀滞并逐渐形成血栓;也可因静脉曲张,静脉回流瓣功能异常及静脉本身的炎症病变等形成,因此也可见于非长期卧床的普通人群。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患肢的肿胀及疼痛,皮肤呈淤血颜色,由于组织水肿足背动脉的搏动有时感觉减弱,受血流冲击及腹内压的变化,部分血栓稳定性较差,易发生脱离而回流至肺内形成肺动脉栓塞,此为临床诊疗过程中的急症,处理不当死亡率较高,因此应予以重视。
从中医角度来说:
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体内的血脉经络受湿热之气侵犯,从而产生的瘀血阻滞,治疗的重点在于“祛瘀通络”。可进行每日2次的泡脚及外洗患侧下肢,结束后给予双侧下肢的推拿及按摩,主要肌肉及部位为双侧的腓肠肌(大致对应经络循行范围——膀胱经: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穴;由于每个人的跟腱长度不同,有的人到跗阳穴,有的人到飞扬穴)、股四头肌(大致对应经络循行范围——胃经:伏兔、阴市、梁丘穴)及股二头肌(大致对应经络循行范围——膀胱经:会阳、承扶、股门穴),还包括双侧的足踝(大致对应经络循行范围——肾经:照海、水泉、太溪、大钟穴;膀胱经:昆仑、仆参、中脉穴;肝经:中封穴;胆经:丘墟穴;脾经:商丘穴;胃经:解溪、冲阳穴)及足底(大致对应范围——肾经、:涌泉穴),辅助患者首先进行被动的下肢屈曲及伸展运动,之后指导患者每日进行适宜的下肢功能锻炼;
饮食上注意禁忌高热量或辛辣饮食,嘱咐患者多食易消化的蔬菜水果及清淡饮食,定时排便,保持排便通畅,若存在排便困难,可及时给予开塞露等药物,防止排便不畅腹压增加使血栓脱落;
同时部分患者长期卧床或患病,心理存在抑郁、焦虑等问题,应注意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必要时请心内科医师进行会诊,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参考文献:《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年第32期
腓肠肌,股二头肌
对应穴位:膀胱经
合阳
飞扬
承筋
跗阳穴
承山
大致可以参考下这个图
股四头肌
对应穴位:胃经
伏兔
阴市
梁丘
经络可以参考这个图
两侧的足踝
对应穴位
肾经:照海、水泉、
太溪、大钟穴;
膀胱经:昆仑、仆参、
中脉穴;
肝经:中封穴;
胆经:丘墟穴;
脾经:商丘穴;
胃经:解溪、冲阳穴
足底
这些穴位非常重要,可坚持点揉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系统性疾病的表症,虽然西医用药物的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患者自身仍存在危险的致病因素及心理上的障碍,中医从系统出发的辩证观一定程度上对“脉痹”有更好地认识,通过对患侧肢体使用中药外洗和泡脚,同时使用中医推拿按摩及调经络的手法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我们发现能够在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更加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同时减少了肺栓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中的推广应用。
如不配合用药,单纯的通过改变自身致病因素,调整心态,持之以恒的坚持调经络的方法去调养,哪怕是中年人也有痊愈的可能。
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的区别
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都是静脉疾病,两者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
一、两者的位置有区别:
静脉曲张一般都指浅静脉,如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等,静脉血栓可以是浅静脉,也可以是深静脉,临床上大多数静脉血栓都指的是深静脉血栓。
二、是病情程度的区别:
静脉曲张的病情程度较轻,深静脉血栓的病情程度较重。
三、治疗的区别:
一旦形成静脉曲张,可以进行中医调经络、压力治疗、可以但非特殊情况下不建议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
静脉血栓一旦形成,按照西医的方法,就需要长期的抗凝治疗。如果是静脉曲张造成的浅静脉血栓,在进行抗凝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可能还会进行外科手术。按照中医的保守方法,可以参考本文中的建议(十分推荐)。
穴位最好用点揉的方法,毕竟存在部分血栓稳定性较差,易发生脱离而回流至肺内形成肺动脉栓塞的可能,此为临床诊疗过程中的急症,突发时处理不当死亡率较高,当然,不论是否选择调经络,或者是否已经开始用中医或西医的方法治疗,又或者患者仍处于观望阶段,这种病本身就具备这种可能性,是坐以待毙还是放手一搏都取决于当事人自己,所以不论采取何种措施,治疗时都必须有人陪护以防万一。
民间上医,等你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ivudw.com//mjccby/10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