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泪囊炎专科治疗医院 >> 泪囊炎饮食 >> 宫主任谈宝宝总是爱斜眼,妈妈谨慎这是病
-01-11拇指妈妈
宫月秋小儿眼科专家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泪囊炎、泪道阻塞、近视、儿童斜视、结膜炎、角膜炎、霰粒肿、上睑下垂的诊断治疗。
专家介绍
首都儿医院主任医师,眼科主任,卫生部科研项目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从事小儿眼科临床工作30余年。尤其在泪道疾病以及先天性眼病治疗方面有较高造诣。曾主持参与六项省级科研成果的研究,其中三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著作《眼科手术图谱》等,在国家核心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有时候家长会注意到有的小孩眼睛看起来有点别扭,常出现“斗鸡眼”或“斜白眼”,其实,这是一种疾病:斜视。那么,斜视的症状有哪些?斜视会有哪些影响?又如何改善孩子的斜视呢?下面宫主任来一一为您详解。
内斜视、外斜视、假性斜视要分清
内斜视:大家常说的“对眼”或“斗鸡眼”,是内斜视,特点是,一只眼睛正常,另一只眼睛往里斜。
外斜视:一般是一只眼睛正常,另一只眼睛向外跑。
假性斜视:宝宝往往鼻梁比较宽扁,还有不少宝宝内眼角有赘皮,也就是内眼角处的皮肤皱褶把眼角遮住了,使黑眼球看起来好像贴着鼻梁,很像“对眼”。经过专业医生的检查就会发现外观看起来斜,实际上不斜,被称为假性内斜视。
真假斜视区分的简单方法:用手电筒距离患儿一尺远,光线打到鼻根部,看光点是否在瞳孔中央,如果在中央,则说明没有明显斜视,另外,分别交替遮盖左右眼,看患儿眼球是否有内向外或者外向内的跳动,如果没有,一般问题不大。
孩子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
偶尔外斜:大多数外斜视最初是偶尔才出现的,经常在孩子愣神、望远、疲劳或发烧时忽然就斜眼了,一呼唤又恢复正常了。对于比较小的宝宝,可以引导他望远来观察一下宝宝眼睛是否会外斜。
歪头:孩子喜欢歪头,有时是眼睛的问题而不是脖子的问题,这是因为斜视的孩子为了缓解看东西时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歪头去寻找焦点。
眯眼:在户外或阳光下,孩子会闭上一只眼睛,这是斜视常见的表现之一。这类孩子只在户外或阳光下才会闭上一只眼睛,其他时间看不出任何异常。这种情况在1岁以内的宝宝身上也会出现。
不爱看书:发生在儿童期的斜视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少数儿童会有视疲劳的表现,家长会误认为孩子厌学,不爱看书。
看近时内斜:1岁以内的宝宝怀疑有内斜视时,可以让宝宝向前看。如果他的一只眼睛是正视前方的,而另一只眼明显向鼻子那侧偏斜,或者两只眼都明显向鼻子偏斜,说明有内斜视的可能。
一旦发现以上情况,家医院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斜视治疗是保守还是手术?
如果孩子是真性斜视,需要及时治疗。斜视只有两种情况可以考虑戴眼镜治疗:一是远视引起的内斜视,二是小度数外斜视合并近视。大多数斜视还是需要手术治疗的,手术之后大部分孩子眼睛的都能恢复到和正常孩子一样。儿童斜视手术一般选择全身麻醉,但不会影响发育与智力。手术后孩子也不会觉得疼,可能伤口部位稍微有点发红,容易流眼泪,1个月后就完全恢复正常。
斜视的危害1.首先影响外观容貌;
2.导致弱视:婴幼儿正处于视力发育的关键期,发生斜视后,斜视眼视力失去继续发育的机会,成为严重的弱视眼。年长(3岁)以后再治疗,疗效极差。
3.成为立体盲:由于患有斜视,两只眼睛所接受的物体分别在视网膜上成像,不能被大脑融合在一起,因此,无法形成对立体深度有判定的功能,成年后不能从事医生、驾驶员、工程师等精细工作。
4.心理发育异常:由于外观的影响,可能受到歧视,孩子不合群,也可能会出现性格内向、自卑、自闭。
预防斜视从小抓起1.婴幼儿时期开始,家长就要注意仔细观察孩子的眼睛发育和变化。婴幼儿在发热、出疹、断奶时,家长应加强护理,并经常注意双眼的协调功能,观察眼位有无异常情况。
2.宝宝较小时,玩具多角度悬挂在其小床上,悬挂的彩色玩具不能挂得太近,应该在40厘米以上,而且应该在多个方向悬挂,避免孩子长时间只注意一个点而发生斜视。经常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有时向左有时向右,可以使光线投射的方向经常改变,宝宝的眼球不再经常只转向一侧。婴儿放在摇篮内的时间不能太长,应不时将孩子抱起来走动走动,增加眼球的转动,增强眼肌和神经的协调能力。
3.孩子看电视时,除注意保持一定距离外,不能让小孩每次都坐在同一位置上,尤其是斜对电视的位置。应时常左中右交换座位,否则孩子为了看电视,眼球老往一个方向看,头也会习惯性地向一侧歪。时间久了,就会养成不好习惯,经常歪眼或斜眼视物。
4.要经常注意孩子的眼部卫生或用眼卫生情况。如灯光照明要适当,不能太强或太弱,印刷图片字迹要清晰,不要躺着看书,不可长时间看电视及打游戏机与电脑,不看三维图等。
5.对有斜视家族史的孩子,尽管外观上没有斜视,也要在2周岁时请眼科医生检查一下,看看有无远视或散光。
陕西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ivudw.com//mjccwh/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