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医院大讲堂"↑免费订阅

有的人眼睛并没有什么异常的现象,既不红,又不肿,也不痒,但外出时被风一吹,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下来,眼睛模糊,影响了视力。尤其是骑车时,赶紧用手将眼泪擦去,时间久了眼皮出现潮红,湿疹或炎症。

这可不是普通的小状况,关系到眼睛的异常状况都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少数人由于患有沙眼、慢性结膜炎、泪道炎症的人,均会出现迎风流泪的情况。

医学上称之为慢性泪囊炎。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各种原因如沙眼、外伤、鼻炎、慢性结缔组织病等可引起鼻泪管的炎症和狭窄,或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下鼻甲肥大等阻塞鼻泪道,导致泪液不能排出,长期滞留在泪囊内,继而泪液中的细菌在此滋生,刺激泪囊壁,引发泪囊黏膜慢性炎症,产生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对眼球的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表现有:

1、单眼或双眼溢泪,流泪增多,内眦部结膜充血,伴有发痒和眼睛发涩,部分患者内眦皮肤有湿疹;

2、以手指挤压泪囊部,可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

3、由于分泌物大量聚积,泪囊逐渐扩张,内眦韧带下方呈囊状隆起。

慢性泪囊炎对眼睛有何危害?

首先,影响视力;

其次,患有青光眼、白内障等需要手术治疗的,因有慢性泪囊炎,术后细菌可以经手术切口入侵导致眼内炎症,故在青光眼、白内障手术前,要先治好慢性泪囊炎;

再次,泪囊中的细菌好似一个“弹药充足”的“仓库”,不仅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急性发作,表现为泪囊周围红、肿、热、痛,还因“泪囊瘘”的形成对眼球健康频繁造成威胁,如结膜、角膜外伤后,泪囊中的细菌便会侵袭伤口,引起角膜炎或角膜溃疡,久治难愈,甚至穿孔导致失明。

预防慢性泪囊炎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不要用脏手揉擦眼睛,保持眼部清洁;

2、及时治疗眼部疾病,如沙眼、睑缘炎、泪小管炎等眼部的炎症,以防细菌侵入泪囊;

3、有鼻中隔偏、下鼻甲骨肥大、慢性鼻炎患者要尽早治疗。

迎风流泪如何缓解

1:不要长时间看东西。要经常眨一眨眼,至少要保证每分钟要眨上四五次;

2:不要太长时间地去吹空调,避免座位上有气流的吹过,吹眼睛上,表面上泪液就会晶化,晶华太多它产生的不够就会干眼;

3:是要多吃一些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4: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要充足,不要熬夜太深,避免长时间地去操作电脑;

5:保持一个比较适当的姿势,操作电脑的时候不要头抬着去看,要使双眼平视或者轻度地向下看,注视荧光屏的这个角度;

6:房间光线比较暗的时候要打开灯,要缓解屏幕光线对眼睛的这个集中的照射,周围环境的光线要柔和,电脑屏幕的亮度要适当,清晰度要好;

医院眼科主任,国医大师吕景山传承弟子,“五轮五脏辨证施治”的实践者和倡导者,擅长运用中医“五轮五脏”治疗各种眼部疾病。

视神经系统疾病(视神经萎缩、青光眼),黄斑部位疾病(黄斑变性、老年性黄斑病变等),视网膜系统疾病(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等),角膜、结膜等眼部疾病。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周五上午、周六

出诊地点:医院(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号)

迟润华主任在眼科领域有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五轮五脏”治疗眼部疾病。以五轮为纲,五脏为本,从疾病的病因病机出发,以五脏虚实寒热立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辨证论治的特点优势。

“在治疗眼病的临床当中发现,运用五轮五脏法对于眼底出血和视神经萎缩的患者是有效的。迟主任想告诉大家,失去光感也不要放弃,中医“五轮五脏”方法是有可能帮助患者重见光明的。

“五轮五脏”治疗眼底出血和视神经萎缩等眼部疾病,标本同治,治根治本,止血、化痰、修复。注重从多个脏腑出发,既注重五轮的变化,也不忘与五脏及五行相结合,辨病辨证,综合治疗疾病。”

一、眼与肝胆

目为肝与外界相通的窍道。所以,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也能源源不断的输送至眼,使眼受到滋养,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

二、眼与心

心主全身血脉,脉中血液受心气推动,循环全身,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脏腑精气任心所使,而目赖脏腑精气所养,视物又受心神支配,因此,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精神活动的状态,均能反映于目。

三、眼与脾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清阳之气升运于目,目得温养则视物清明;浊阴从下窍而出,则不致上犯清窍。

四、眼与肺

由于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和,气血流畅,则脏腑功能正常,五脏六腑精阳之气充足,皆能源源不断地输注入目,故目视精明。若肺气不足,以致目失所养,则昏暗不明。

五、眼与肾

肾精充足,目视精明人体之精乃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眼的视觉是否正常,与肾所受藏脏腑的精气充足与否,关系至为密切。

六、眼与经络

眼与经络联系最多最广,胜过其他五官九窍。眼目与经络直接关联,并以此和脏腑相沟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vudw.com//mjccyy/110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