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强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近日,我们收到中山眼科中心张清炯教授致敬导师毛文书教授的文章,特于教师节之际刊发,致敬师者。

编者按

毛文书教授

昨夜从北京开会回广州时路过武汉上空,一股强烈的力量把我的思绪拉回三十五年前。如果不是后来的种种机缘,人生的路必定完全不同。当时面临同济医科大学五年临床医学学习毕业分配的关键时刻,引导我从学医到从事眼科学习、科研、教学与医疗这三十五年来的人生之路的,是敬爱的导师毛文书教授的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决定。一夜难眠,临时拼凑一些凌乱的记忆,在教师节和导师诞辰周年之际,略表敬意与纪念。

一、奇幻入门

年4月的一个周五中午,突然收到中山医科大学的复试通知书,要求第二天下午到广州参加复试。片刻的欢欣被现实的困难困住了,没有钱买车票,也买不到24小时内能到广州的火车票。我这个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山里出来的呆子,五年来除了读书貌似啥也不会。好在有大爱全能的老师和同学,帮我筹钱、想办法通过站票让我混进武昌火车站并上了当天下午到广州的火车,甚至还联系了同学安排我到广州可以借住的宿舍。

刚刚改革开放的粤汉线上,火车上的人太多,找一个能身体直立、双足着地的地方已经不容易。就这样不吃不喝、顽强站立到粤北韶关,才终于有个位置可以坐下来了,周六下午三点多到达广州火车站。下车后须搭乘公交车,又面临语言不通的难题,好在广州人友善,终于让我在坐过站后还能在医院。

不妙的是,最后一个复试的学生已经进场,没有按时报到的我其实已经基本失去了复试的可能。但是医教处负责安排复试的卢老师见我全身汗湿、一幅逃难的装束,不仅没有嫌弃,还关切地了解了迟到的原因,然后与复试的导师们沟通,当时的眼科中心主任毛文书教授破例同意我参加面试看看。当年报考的学生不少,过线参加复试的只有一半有机会。对我来说,尤为不妙的是,我报考的导师杜念祖教授不招应届毕业生,但幸运的是,毛教授不知何故让我考虑到她名下就读眼遗传病专业。我这个一根筋要学手术的呆子,当时跟毛教授说:要学眼科,不知道眼遗传是做什么的,需要考虑。毛教授让我回去考虑一下,下周一回复医教处老师。离开复试现场我就后悔了,当时来自湖北边远地区的大学毕业生,除了考上研究生的和支边的子弟,一律回当地安排,而前届学长的经历让我无法想象回当地还是否能有机会做医生。熬过漫长的周末,周一早上我就迫医院,要求上学。

复试完回武汉后很快迎来毕业分配,同学们一个个毕业离校,我成了最后一个留守待分配的了。每天百无聊赖看着空空荡荡的宿舍,时不时吹来的穿堂风卷起同学们走后留下的书页,忐忑不安地等待命运的安排。八月中旬终于等来录取通知书,导师是毛文书教授。当年进“金”眼科,是普通家庭孩子难以想象的。更重要的是,我这样直性子的人,医院不知要经历什么。上天真是太眷顾我了,感谢导师不弃,收留我这个应届的、没有报考她的、还要犹豫是否就读的、孩子气十足的学生。

毛文书教授指导研究生(右一为张清炯教授)

二、受教点滴

八月底从大武汉来到广州,一切都觉得新鲜。讲话似外语,每晚都下雨;人面略不同,亲切易相与。

入学后,当年的课程学习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导师的安排也非常严格,第一年除了有课程安排外,医院门诊学习(安排刘杏老师带教);此外,每医院眼遗传科室查房,晚上回病房写病历(中英文各一份);能找到的眼科学书籍都要读一读。医院主要病房以及几乎所有检查室,有幸跟随叶天才教授、利华明教授、陈国策教授管床学习;同时还要回眼遗传室和小儿遗传眼病专科接受培训,安排了马巧云教授具体带教指导。这两年的学习特别紧张,每天都要凌晨一点以后才能睡。在医院听到导师的声音就想躲想逃,偏偏毛教授又常常非要找那个“小娃娃”汇报。

毛文书教授带青年医生查房

毛文书教授带领医疗队去农村查盲治盲

其实,比起年过古稀的导师来,我们真不算忙。作医院院长,医教研协调发展、院内管理和国内国外交流,千头万绪。此外,由于陈耀真教授多年卧床住院,毛教授还得抽时间陪护,有时我们的汇报不得不在陈教授病房的隔壁进行。回想当年七十五六岁的导师,那一代前辈大师爱国、敬业、爱岗、爱人的情怀,真是令人敬佩景仰。

两年的紧张学习后,通过考试后有幸得到珍贵的提前攻博名额,又可以在导师名下继续三年的学习。然而,一年以后,导师去美国访问交流时查出患癌症晚期,回国后不久即辞世。我也就成了导师最后一个毕业的学生,直到毕业,学校也没给我安排其它指导老师。比较欣慰的是,当时能够按期毕业,以博士论文为主的研究内容还获得年的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三、毛门弟子

受早期研究生教育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按目前的体量算少。“文革”前指导的研究生有李绍珍教授(届),李教授在导师去世后继医院院长,后来成为我国眼科学界第一位院士(中国工程院),在接力推动眼科中心发展壮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革”后,导师指导研究生主要有三个方向(白内障、眼遗传、眼免疫),招收的研究生还有徐国彤、黎明、杜新渝、林向鸿、刘汉生、郭向明、胡世兴、钟守国、杨培增等。眼遗传和眼免疫这两个方向在当时是比较冷门,后来成为非常活跃的专业了,她在年为这两个方向招收的博士生后来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她老人家当年选定的方向,目前仍有学生或学生的学生继续坚持深耕,并且在我国及国际眼科学界发挥重要影响。

四、大树庇荫、影响深远

单位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与选留决定了一个单位的未来。八十年代的中山眼科中心虽然没有目前的光芒,但她平和的人文环境、开放包容的胸怀、专注育人的热情、有教无类公平的心态、大批高水平的资深临床医师队伍和专业的研究团队,吸引了全国四面八方的优秀医学青年学子。

回望当年,仍心潮澎拜,只要你足够优秀,无论你是否来自名校,你都有在中山眼科中心扎根、发展的机会。导师当年主政中山眼科中心时培养和选留的人才,目前仍活跃并深刻影响着中山眼科中心和眼科学界。刚刚公布的全国眼科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中,至少有19位是她主政时中山眼科中心培养的学生、招收的职工、或直接指导的学生及其嫡传徒孙,包括排名前三甲的三位。而由她于年经手创立的以医、教、研、防一体的中山眼科中心,在历次眼科专科排行榜和眼科科技影响力排名中,十年如一地名列榜首,这些成绩均离不开她老人家当年奠定的坚实平台基础、人才高地、严谨学风和平和的人文环境。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山眼科人在享受成就和荣誉时,需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张清炯教授带领学生给陈耀真、毛文书教授铜像献花

相关链接:毛文书教授生平简介毛文书(.3-.9),四川乐山人,国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现代眼科学女先驱,著名眼科学家。历任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眼科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医院副院长、院长,中山医学院中山眼科中心首任主任兼防盲治盲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医院、眼科研究所、防盲治盲办公室及中山眼科中心创始人之一。曾任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曾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眼科分册编委、《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国际防盲组织委员会候补委员,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人工晶体植入协会创办人之一。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眼科学》教材第二、三版,创办《眼科学报》并首任主编。对眼科基础研究、临床诊治、普查预防有精心的研究,尤其专长白内障、眼遗传病、眼生化学和流行病学的防治和研究,开创了我国眼胚胎学、眼生化学、眼免疫学、眼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年获亚洲太平洋眼科学会特殊贡献奖。曾长期担任中央和地方领导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晚年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提高我国眼科界国际地位,加强与国际眼科界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作者张清炯教授简介张清炯:国家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青、省医学领军人才,国家科技奖、国家重大专项、国内外基金评审专家,国际知名刊物《MolecularVision》执行主编,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常委,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主委、眼科学分会常委。从事眼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已发表论著篇,曾任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兼眼科研究所所长,现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山眼科中心小儿与遗传眼病学科带头人。擅长新生儿泪囊炎,少年儿童先天异常、视力低下、近视、远视、弱视、遗传眼病等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作者:张清炯----

----编辑初审:唐艳丽----

----审核:邰梦云----

----审定:魏春福----

更多精彩,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ivudw.com//mjccyy/114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