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泪囊炎专科治疗医院 >> 泪囊炎医院 >> 6middot26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支边广西的天津医生在进行手术
从下乡之初,诸多工作挑战就摆在了“天津医生”的面前。
年12月1日晚上,一批“天津医生”到达广西平南县丹竹公社。他们刚刚放下行李,就遭遇了一场工伤事故。
当地陶瓷厂有个工人被炼泥机旋断了脚,生命垂危,外科医生范宝荣等人立即赶往现场。在查看伤情时,他们发现工人沾满湿泥的右脚还旋在炼泥机轴心里,伤口在这种条件下极易被细菌感染。范宝荣当机立断,组织工人用力抬起炼泥机上盖,救出受伤工人并设法止血。
伤员仍然处于休克状态,必须马上手术。可本地缺乏医疗器械,将其送往县城还要走三十五里路,不但会增加伤员的痛苦,甚至还会危及生命。在这危急关头,蔡玉瑄、李淑坤等医生陆续赶到,决定采取“髋关节离断术”就地抢救。“天津医生”刘文佩为抢救伤员,争先献血一百五十毫升。
漫长的手术历经四个小时,终于圆满完成。从天津来的医务人员们虽然整晚都没能休息,但是大家都很兴奋。因为他们意识到在祖国较偏远的欠发达地区,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还有着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李淑坤近照。年出生,医院内科医生,支边平南县丹竹公社卫生院,年调入广医院
同样,戴俊卿等“天津医生”们一来到广西柳州地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永乐公社,就赶上一位产妇难产。他们尚未安置好行李,就立即投入到抢救工作中。
医院的戴俊卿(右一)等人抢救产妇之后,记者对医患人员进行采访
首战告捷固然振奋人心,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有许多“空白”等待着“天津医生”填补,他们也将经历更多的考验。
当时,由杞义等一批医生被分到广西桂林地区资源县的车田公社。那里属于不通火车的贫困山区,甚至缺乏最简单的医疗设备和相关医疗器械。因为卫生条件不好和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地患眼病的人很多。即使由杞义是专业的眼科医师,也无法在车田公社施展技术。由杞义因陋就简,用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些常用器械,又把家用铝饭盒用来装酒精消毒器械,盛菜用的盘子用作器械托盘,就这么将工作开展了下去。她为许多病人做过手术,像眼睑内翻、泪囊炎、翼状胬肉、白内障等。有时一天做十多个手术,手术巾一下就用没了。只能把报纸剪一个洞,盖在病人眼睛上充当手术巾。
在农村会遇到许多城市里不可想象的问题。有一次,人们抬来一个被野猪咬伤的农夫,肠子都露出来了。可这时公社水力发电站却停电了,大家就用自行车车灯再加上两个手电筒充当手术照明,合力完成了抢救手术。还有一次,有个5岁大的孩子在拉屎时,被狗啃掉一大半阴茎。外科没有合适的器械,眼科医生由杞义急中生智,用眼科器械进行了及时的缝合。
还有一个病例让由杞义记忆深刻。农村在那时候晚上都用煤油灯照明,一个女孩在点灯时不知道装在灯盏里的并非煤油,而是汽油,火焰一下子燃了起来,烧伤了她的脸部,上下眼皮都烧坏了,两个眼球就暴露在外面。由杞义医生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病人,既十分心疼,也有些害怕。后来她想办法,取用女孩自己的皮肤,通过自身植皮的方式为她再造了眼皮,让患者起码能够闭上眼睛,保护好眼球了。
由杞义这位天津眼科医师,不畏高山峻岭,走遍苗寨,访问患者,调查病因,并一个一个地通过手术,为患者根除眼疾。群众称她为苗寨的“光明使者”。
而来到武宣县东乡区卫生院的天津牙科医生牛德明发现,这里既没有补牙时需要的椅子,也没有车牙机。他在县里的矿山找到了一台破旧的车牙机,将其修理并安装起来。镶牙时没有牙颌间尺和无缝牙冠器,他就自己设计制造,用竹管代替固定牙桥用的胶管,用细砂土拌合石膏、石棉、滑石粉代替镶牙用的材料,将原来门诊用的注射室改建成牙科室。在镶牙工作中,牛德明通过查阅资料、反复试验,摸索出了树脂冠桥新技术。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做到当天造模,当天就戴上牙齿,既能减少病人往返复诊的时间,又可节约合金材料。仅—年间,牛德明在设备十分简陋的基础条件下,为当地老百姓治疗各种牙科疾病多达余次。
牛德明不仅为病人排忧解难,同时还为柳州地区六个县十二个公社及自治区内其他医疗单位培训了几十名牙科医务人员。图为牛德明(右一)在为柳州地区牙科培训班学员讲解镶牙技术
有时候,小偏方也能解决大问题。
“天津医生”杨世海、黄秀萍夫妇被分配到广西桂林地区兴安县高尚公社卫生院。杨世海刚到那里,就被派到水库工地。他的药箱里只有很少的胶布了,不得不节省着用。杨世海只能眼看着民工们的脚被冻裂,一道道新陈相叠、深浅不一的口子鲜血淋漓。他忽然想起并非无计可施,自己曾经在天津见过一种黑色小药棍,能治疗类似的冻裂伤。
他翻检了许多资料,终于找到验方。可杨世海还不会熬膏药,他多次积极向当地的民间医生虚心讨教,经过几番实践,终于掌握火候。新做出来的药棍拿到工地一试,治疗效果很成功。老人清楚地记得:每根药棍的成本,也就一毛多钱。在当时,却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群众苦于冻裂伤的大难题。
图为杨世海(中)与同事伊洪生(左)、陈学泰(右)在桂林地区兴安县高尚公社卫生院前合影
黄秀萍原医院医生,她在高尚公社卫生院率先建立了放射科,高尚公社卫生院成为兴安县唯一能够提供放射技术服务的公社卫生院。只是白天经常停电,夜晚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工作。
黄秀萍身兼多职,不但负责放射科,同时还负责药库管理。除此之外,还作为杨世海的妻子,儿子杨博、女儿杨辉的母亲,照顾好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虽然那时也没有什么加班费,她却从没有怨言。
图为黄秀萍与儿子杨博、女儿杨辉在桂林地区兴安县高尚公社留影
“用心为群众服务,一心一意就想把人家的病治好。”
这是当年杨世海、黄秀萍夫妇与许多“天津医生”的一致想法。这样的追求,恰是医者最纯粹的本分与初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