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建国刘鹏

真相,往往藏在墨写的纸质报刊背后。

素有元朝东平府学“东平四杰”之首盛誉的李谦,因为《元史·李谦传》中记载为:“李谦,字受益,郓之东阿人。”①后世据此或注解其为今聊城市东阿县人,或注为今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人,唯独没有把李谦当作今东平县名士来定位推介。

年“五·一”节,我们陪同山东师范大学王红娟教授考察传统文化,有幸在斑鸠店镇东堂子村无意中找到李谦墓碑的一块封顶压石,确信今斑鸠店镇区域在元朝为东阿属地,《元史·李谦传》中记载的李谦居住地具体位置就是今天的斑鸠店镇东堂子村。因为一位热心王姓老人指引,我们不仅知道了李谦墓的确切位置,而且发现了一个和李谦家族有着密切联系的仁义家族——西堂子村周氏家族。

在当地群众口传中,李谦是周家的外甥,为此,他们认为西堂子《周氏先茔碣铭》由李谦书额,李谦的后人李诚撰文和书丹。在王姓老人的带领和周氏后人的协助下,我们两次实地考察周氏祠堂尚存的三块元朝碑刻和两块明朝碑刻,对周氏家族的千年传承以及和李谦家族亲戚的关系有了初步掌握与梳理。

历经数百年,由李谦书额、李诚书丹的《周氏先茔碣铭》碑刻虽然有些破损,但因为旧版的《周氏族谱》尚在,其上仍存有传承有序的《周氏先茔碣铭》一文,对后世研究此碑佐证之用甚佳,碑谱互校,全篇铭文大体如下:

周氏先茔碣铭

奉政大夫、前莱州知州、兼管本州岛诸军奥鲁劝农事李诚撰并书丹;翰林学士承旨、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李谦题额。

大德六年秋,太中大夫、淮东道肃政廉访使王君俣,既为其显考东平府君植碑先茔,复念其母夫人周氏,凯风寒泉之思,寔钟厥心,乃谋于外祖坟域树立碣铭,属余为文,以昭宅相之光。予诺之期,迫莱州之除,误也。继有省参之召,越再岁,出为大名路总管,将谓周氏之铭,行可遂焉。今余来归,君之墓木已拱矣。且周氏舅来征铭,乃感念平生之言,而论次之。

按周氏世为东阿大家,宗族蕃衍,赀产丰饶。明昌泰和间,同爨余千指,孝弟力田,仁厚顺善,闻于乡里。敦信义,轻财乐施,有以急难来归者,贷之无少靳。其贫不能偿,辄折券慰谕而遣之,远迩推重。

曾大父六子,其季行次曰六翁,娶荣氏,四子、四女,长子九郎,夫人之父也,娶皇甫氏。贞祐癸酉,大兵至,父族昆弟,盍族歼旃,惟皇甫氏抱一女、携二小姑匿余僻所获免。兵甫过,乱尸蹀血之间,得小郎,即夫人之叔讳宽者,甫踰晬矣,乃负携抚养;槀瘗族属之被害者。以故名讳俱逸,艰苦百至,避难府城中。事定,幼稚渐有成。二小姑适东阿王氏、刘氏,女适行台掾史王君溥。宽性淳质,愿而有礼,敦睦亲族,与人交信寔义和,不忤于物,谨身节用,垦辟故业,种树畜牧,以裕其生。

岁在戊申,皇甫氏卒。哭之尽哀,言曰:“余襁褓失怙,孤幼庸愚。鞠我抚我,在死而生,唯嫂之恩。饥而食,寒而衣,勤劬闵闵,以保我躬,复起周氏之门。祖考族属,归葬先茔,春秋时祀,致享周氏。俾予乐生兴事,子子孙孙,克绍先业。微吾嫂曷以至此。且吾嫂顾我犹子,余之念嫂恩甚于母。爰敬之诚,可不尽乎?”乃服期丧,御车归祔。且以故业之半,付其甥王氏。以中统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病卒于家,享年五十有二,娶李氏,子男二人,长讳渥,字润之,卒于大德元年十月四日,享年六十有一,娶白氏,二子,曰义曰礼;次讳源,娶聂氏,一子,曰仁,有文学;女三人,长适李,次适张,三适尹。渥一女适李,源女六人适翟、适刘、适吕,刘、邵、林。仁娶新妇孙氏,曾孙二人,克恭、克让。

夫人周氏婿王君讳溥,字伯川,历任东平课税副史,权知东平府事,二子,长曰抑,学富文瞻,平宋之初,选署内郡官,才德清望者,以汴梁路总管府知事改浙西道宣慰司都事,终更除承务郎,寿春府判官,转济南路总管府推官,至元二十六年,卒于任所;次曰俣,出身尚书郎掾,扬历中外,入台为才御史,出为浙东道廉访副使,迁淮东道肃政廉访使,大德六年,召为参议中书省,八年援太中大夫、大明路总管兼府尹。二女,长适奉政大夫、知州李诚;次适李泰。孙三人,长讳贞,承务郎、中书省断事官经历;次孚,荫虞城县酒税务史,抑之子也;季曰绎,未仕,俣之子也。外孙二人,曰义曰仁,曾孙六人,方从学。

余惟世经乱难,人代迁革,虽强盛有力之家,克保全者,万无一二。皇甫氏一嫠妇,保全遗孤,鞠抚成立,婚娉为宜。内外孙息,玉玉侁侁,复其宗祀,保有先业。其高情亲谊,遗风凛凛可尚也。叔氏悃恳,感念其嫂,颜想恩德,爱敬不忘,亦难能也。噫,是殆先世积累为善之应,其后必大阴功,未可量也。且诫其子孙,令读书无怠,顾祖考遗祉,当有所授矣。他日不以余言为妄,乃系之以铭。铭曰:

作善降祥,书言孔彰。棐忱佑仁,天道之常。是理可必,其曰茫茫。贞佑之烈,火炎昆冈。周嫠皇甫,脱身皇皇。抱婴携幼,蹀血之旁。襁褓遗噍,愍兹小郎。保鞠哺乳,萌茁春阳。生死肉骨,楚楚衣裳。几绝而续,起弱而强。畇畇原隰,复周之畺。婿也乘龙,宅相之光。外孙来归,朱紫煌煌。世积其庆,奕业荣昌。孝恭令德,岁时蒸尝。子孙保之,百世无忘。圭剡章,过着式焉,惟周氏之藏。

元大德十一年,岁次丁未,十一月壬戌,朔月七日戊辰。

孝男源、洎男曾孙克恭、克让等立石。②

通读全碑,大体可以知道三件事:

◆一是周氏一家在金末元初战乱中几乎阖族被杀之惨事,

◆二是周家嫂贤弟恭之事,

◆三是周家之婿王家对外祖母家的感恩与怀思。

金末元初的东平须城(今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是华北一处重镇,年“靖康之难”后,东平处于金朝统治之下,须城是山东西路的治所,辖有一府(东平府)九州(济州、徐州、邳州、滕州、博州、兖州、泰安州、德州、曹州),同时,须城还是东平府和须城县的治所。正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到金朝后期,随着蒙古诸部的兴起和南宋军队的夹击,东平成为杀戮的战场之一,《周氏先茔碣铭》反映的就是这段血腥历史:

周氏为东平府辖东阿县的大户人家,年左右在金章宗时期人口多达上千人,周家的曾祖父一辈有六个儿子,最小的一个叫周六翁,娶妻荣氏,有四子、四女,长子周九郎,娶妻皇甫氏;年,蒙古木华黎率兵攻金,所向披靡,攻下金国九十余州郡,杀戮掠夺甚多,屋舍丘墟,所过残破,惟中都(北京)、通(今北京通州区)、顺(今北京顺义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及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等十一城未下,周氏所居的东阿一带属于被攻破的城镇之一。兵灾过后,周家千余人的大家族仅剩皇甫氏和她的幼女,皇甫氏还带出了两个小姑子,找到了丈夫的小弟弟周宽。她含辛茹苦把周家四个孩子抚养长大,后来两个小姑子嫁到附近的王家、刘家,为小叔子周宽娶妻李氏,皇甫氏自己的女儿嫁给东平行台掾史王溥,这是周家再次振兴的支点。王溥,字伯川,先后任东平课税副史(从八品)、代理东平知府(从四品),在其时是严实幕府的一位干才;王溥的长子为王抑,是一位文士,年为东平府官员,后来为以汴梁路总管府知事(从八品)、承务郎(从六品)寿春府判官、济南路总管府推官,年卒于任所;王溥的次子叫王俣,先后为尚书郎掾、才御史、浙东道廉访副使(四品),后为淮东道肃政廉访使(从三品),年为参议中书省,年为太中大夫、大明路总管兼府尹,是他拜托自己的姐夫李诚撰写了碑文;王溥的长女嫁给《周氏先茔碣铭》碑的撰文和书写者奉政大夫(正五品)、知州李诚,次女嫁给文士李泰。因为在王溥家困难的时候,他的叔丈人周宽给予了一半家产的资助,为此,在王家发达后,外甥王俣谋划修建自家祖坟的同时,想起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也就着手为姥娘周家修整坟茔,这就是《周氏先茔碣铭》碑一文中涉及到的前因与后果。

李谦作为东平府学培养的名士与大儒,他先为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臣,后为真金太子、成宗、武宗、仁宗等四任太子之师、三任皇帝之师,是元朝前期朝中柱石。他智谋超人、善诗乐文、重视教育、和睦乡里,先后为翰林承旨(从一品)、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从一品)等要职,成为元朝汉人职位最高者之一。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传世极少,《周氏先茔碣铭》碑额其隶书的发现,可为李谦书法研究提供难得的实物佐证。通过欣赏残存的“周氏先茔碣铭”六字隶书,可见李谦介直又大度的品格,和其存世的楷书、篆书类比,均可知其为元朝书法高手之一,只可惜他忙于国事和教育事业,没有像赵孟頫、商琦、揭傒斯等人醉心于书画,因此才没有成为元朝艺坛的顶尖高手,这实在是一件文士憾事。

《周氏先茔碣铭》碑的撰文和书写者李诚,史料记载很少,通过阅读碑文,可以推知他和岳丈王家一样均为东平人,且李、王两家均重视教育、爱好诗文,看两家子弟多人在朝为官,可见其教育有方、家教谨严。李诚在《周氏先茔碣铭》碑所用字体为楷书,看宋、金、元东平文士书法,文士们普遍尊崇颜真卿楷体,而此碑多用柳公权,结体长而瘦硬,可见李诚自己对书法探寻的另辟新途。此碑为大德十一年即年所立。李谦为年出生,到年去世。看《元史·李谦传》和有关史料,元大德九年(年)到至大元年(年)间,李谦主要在上都(今北京市)任职,那么此碑额题写之时李谦当在京中。他已经是一位74岁的老人,在他去世的前5年,其笔力仍洒脱劲健,可见李谦不俗的书法修为和豁达心胸浩气,和他一生不慕虚名的人品一致。

因为史料的欠缺,李诚和李谦的关系不可确定,对照李谦今存碑刻楷书,发现李诚楷书对李谦书作有一定承继性,他们的楷书均有浓厚的“柳体”影子在里面,推想因为朝廷对汉人朝臣的猜忌,李谦于至元二十六年(年)以足疾辞归东平,元贞元年(年)、至大元年(年)至大四年(年)均以病为由返乡居住,其间他建起“野斋书院”,培养家乡子弟。或许正是在这段日子,李诚就是李谦帮扶的学子之一,所以他们才会在《周氏先茔碣铭》碑的创作上一人撰文书丹、一人题写碑额,看年龄,李谦长于李诚许多,这就增加了这种推测的可能性。关于李诚的文士身份,今存的《民国重修林县志》记载:“栖霞观记。存。正书。李诚撰,刘渊书。元贞元年。在栖霞谷。奉训大夫林县知州兼管本州岛诸军奥鲁劝农事李诚撰,奉直大夫瑞州知州兼管本州岛诸军奥鲁劝农事刘渊书丹篆额。林州之治,实古隆虑西南一舍而远。山口酷谽谺宛转而西,溯溪而上者六七里,叠嶂层峰,左右对峙,壁立万仞,苍翠橫空,仰视顾揖,有所不暇……”③看此文,确实是李谦高古淡然文风的延续,也佐证李诚在元代文坛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士。《栖霞观记》的立碑时间为元贞元年(年)五月初五日,这时李诚为奉训大夫林县知州,官职为从五品,到书写《周氏先茔碣铭》碑的年整整过去了12年。他的职位升到正五品,可见李诚的仕途并不顺畅。

读《周氏先茔碣铭》碑文,可知元朝东平斑鸠店一带周氏、王氏、李氏几个儒士家族均习文乐画,可惜因为诸多原因,基本损坏殆尽,立碑前已经去世的李诚舅父一辈的周源之子周仁曾为“寿张县水站提领”一职,这在元朝是个七品官吏,可见周家也是官宦之家,且熟悉水运之事,和当时东平府学文士一专多能的教育模式相符,也足以证明《周氏先茔碣铭》碑文所说“诫其子孙,令读书无怠”④不为虚言。

我县斑鸠店镇西堂子村《周氏先茔碣铭》碑的存在,再现了元朝初年两国之争的血腥残酷与百姓的仁义互助,也昭示了东平府学文化的繁荣与高度。据周氏后人周庆民介绍,尚有一块林拱石埋在底下,好似题字和《周氏先茔碣铭》碑额接近。如果考证属实,那将是李谦书法又一存世物证,必将为世人带来新的观赏与惊奇。

一块石碑,风风雨雨、雨雨风风,说不尽、道不清。

参考文献

①明朝宋濂等等《元史》[m]中华书局

②中华民国《周氏族谱》[z]影印古籍

③中华民国《民国重修林县志》[z]影印古籍

④中华民国《周氏族谱》[z]影印古籍

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ivudw.com//mjcczl/112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