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泪囊炎专科治疗医院 >> 泪囊炎症状 >> 看你好,李焕英时孩子哭得稀里哗啦,但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纪伯伦
今年春节档最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都看了吗?据说,很多人哭得口罩都能拧出水了。
以母亲的故事为原型,话题本身极易引起大众共鸣,也因此电影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好评不断,大部分人都感动于片中母女之间的深情。但近日,网上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引起热议:
#看《你好,李焕英》时孩子哭得稀里哗啦,但是回家后一样顶嘴不听话,为什么呢?#
#看《你好,李焕英》哭了,不是因为共情,而是因为羡慕,因为自己从未拥有。#
01到底谁该反思?
很显然,第一个问题是父母提出来的,第二个声音是孩子发出的。
这两个不一样的声音很有意思,也发人深省——
贾玲拍这部电影是为了表达她的遗憾,对她那温柔坚强近乎理想的母亲的遗憾,和自己不曾做一个让母亲骄傲的孩子的遗憾。
于是,父母们带着孩子去看电影,希望孩子们看完后能够变得懂事,可偏偏孩子没有买账,没有发生他希望的改变;
而孩子有孩子们的遗憾——对于自己未能拥有像李焕英那样的妈妈的遗憾。
李焕英是怎样的母亲呢?孩子拉裤兜还夸她聪明,孩子要吃烤串就亲手捕小龙虾,孩子裤子破了就不断学着缝花样,就连孩子通知书造假了也能宽容,相信孩子一定成功。
正如影片中她说的那句简单又感人的话:
“我的女儿,只要她活得健康快乐就好。”
她几乎就是温柔、包容的化身。
现实是,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期待和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用成绩、懂事等标准来交换对孩子的爱,或指责式地教育孩子…
所以,才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声音——
父母觉得孩子应该有的想法:
妈妈的爱真是太伟大了,我一定要孝顺妈妈。
孩子的真实想法:
我怎么就没有李焕英这么好的妈妈啊。
自己不反思,只希望孩子改正,这正是大多数父母的逻辑。而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教养中,孩子也一定是自己不反思,只觉得父母该反思。
这也是很多亲子沟通的冲突所在,家庭教育中的困境所在。
02作为父母
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等人曾提出,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无法接纳孩子的情绪,忽视孩子、缺乏耐心,甚至反过来向孩子投射自身强烈的焦虑,孩子就会因此陷于无名的恐惧和痛苦,从而在未来的成长中,内心长久感到匮乏和不安。
相反,根据精神分析学家比昂的观点,当父母成为孩子情绪的涵容者,不仅能够感知到孩子的情绪,更能够去不断思考孩子情绪的真实来源,而不是依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做出判断,那么孩子在长大后,就会有能力理解和处理自身的情绪,内心更加安稳。
在真实生活变化万千的境况中,这样的孩子也更有能力去寻求属于自己人生的解答。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能够及早觉察到自身的焦虑、创伤,就能更早地避免把自己的人生期待转嫁于孩子,就能给孩子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03作为孩子
当然,我也并不因此而认为妈妈就要像李焕英那样的完美,相反,从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无条件的爱”。
回顾过去,我们容易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用很多语言来“评价”曾经的父母。但他们很多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请回答》中有句让很多人泪目的台词:“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啊,还请女儿体谅。”
如果我们第一次做父母,我们能做得更好吗?
真实的母亲,是“好坏客体”的综合体。她并不只是妈妈,也是她自己,是如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有优点,也有局限,会犯错,也在努力给予孩子她认为最好的,她也在摸爬滚打地度过这一生。
大部分情况是,我们的父母并非不爱,而是不懂如何去爱,以为给出的是爱,其实却是伤害。因为,他们也没有被好好爱过,也没有得到过正确的爱。
所以,也要对那些哀叹自己不曾拥有“李焕英”的人说,父母和你一样,都不完美。
当你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才会有机会用更恰当的方式和父母交流,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爱以及真实的关系。
有心理学家说:生命力只有一种,当它被看见的时候,就会变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热情、创造力、爱;
如果没有被看见,就会变成黑色的生命力,比如恨、愤怒、攻击。
在“糟糕”和“优秀”之间
“小恶魔”和“天使”之间
在“爱”与“恨”之间
差的只是一双善于看见的眼睛
愿每位父母,拥有这样的眼睛,成为孩子生命里的一道光。
为你推荐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旻沛老师的专题好课涉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六大主题实操性极强,现学现用扫描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