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中,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睛明穴
释义:
睛,指眼睛;明,指光明。穴在目内眦外,红肉际。主治风热目疾,以复其明,故曰“睛明”。
另有释义:
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光明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
本穴为太阳膀胱经之第一穴,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乃体内膀胱经吸热上行的气态物所化之液,亦即是血。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
本穴为督脉,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六脉之会。故治一切目疾。对郁热之症最宜,如暴赤肿痛、眦痒、翳、障,诸目疾俱效。
睛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具有清热明目、降温除浊的功用。经常刺激睛明穴对眼睛红肿、视物不清、近视、夜盲症、色盲症,以及眼内眦痒痛等眼部疾病都具有非常不错的治疗效果。此外,按摩睛明穴可有效缓解风寒引起的头痛。
功效:祛风,清热,明目。
主治: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视不明,眦痒,头痛,鼻塞,胬肉攀睛,青盲,雀目,眼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电光性眼炎,近视等。
操作: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骨边缘直刺0.3-0.5寸,不宜大幅度捻转提插,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快速取穴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治疗冷泪病
典型病例:
潘某某,男,40岁。主诉双目流泪已3年余,刻下双目流泪,每晚入睡和遇冷风时泪水较多,泪水清稀,目无红痛。医院眼科行通泪管治疗,少效,今年上半年针灸2次好转。刻下因天冷迎风又流泪较多,其他均正常。有时伴头昏晕。
查: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证属肝肾不足,用睛明穴连针3次,泪水已止。
治疗外斜视
典型病例:
玄某某,女,5岁。诊断为外斜视。患孩发病5天。高烧出水痘后出现斜视、复视,即视一为二,头晕恶心欲吐。针刺睛明穴2次明显好转,治疗6次痊愈。
治疗胬肉攀睛
典型病例:
丁某某,女,30岁。诊断为胬肉攀睛。主诉患病5年,经2次手术治疗,很快复发,故前来针灸治疗。
检查:右眼内眦球结膜胬肉体肥厚,胬肉颈体部有血管生长,胬肉头部伸向角膜影响视力。针刺治疗3次,胬肉头部由尖变坦,颈体部血管变淡,经针刺6次明显变薄萎缩。共针9次胬肉全部吸收,迄今多年再未生长。
常用配伍:
1、配合谷、四白:治目生翳膜。
2、配合谷、风池:治目赤肿痛,目痒。
3、配肝俞、光明:治夜盲,色盲,近视,散光。
4、配球后、风池、太冲:治青光眼。
5、配瞳子髎:治外斜视。
6、配合谷,太冲:治内斜视。
现代研究:
1、针刺对中风偏瘫的预后判断:
观察发现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与针刺睛明穴出现的反应成正相关。因而可以用睛明穴针刺后出现的反应来判断中风偏瘫的预后。
2、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
直刺睛明穴0.5-1寸,令患者活动腰部,留针15分钟,出针后按压针孔。
3、配瞳子髎治疗急性斜视。
4、深刺治疗脑血管病性斜视。
日常保健:
按摩睛明穴
消除眼胀、眼干、眼涩,缓解眼疲劳。
睛明穴是中医上治疗各种眼疾的重要穴位。睛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通过睛明穴,膀胱经的上行气血可以输送、到达眼部。
刺激该穴位可使眼部气血保持畅通,眼睛气血充足,让我们的眼睛更加的明亮、滋润。经常刺激按摩睛明穴,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可以缓解治疗眼疲劳、黑眼圈等症状。
按摩方法:
以食指或中指指端按揉睛明穴,以较轻的力度,均匀、柔和、渗透地进行按揉。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钟。
此文素材整理来自网络、中医书籍,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中医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