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89789.html

足临泣在足少阳胆经中的位置

足临泣为经穴名,原名临泣。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的输穴,五行属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

足:足部;临:治理;泣:泪水,目之所出。穴在足部,善治眼疾,故名。

临,有居高临下、治之之义。泣,有泪下之义,与涩通,义凝滞也,即不爽利也。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凹陷处,穴临于足,其气上通于目,主目疾。目者,泣之所出,其功能以目之临泣相类,《子午流注说难》:“……在头者曰头临泣,在足者曰足临泣,因足太阳少阳之起穴,皆在目内外眦,泣自目出,故曰临泣。”人当哭泣泪落,适当本穴位处,亦取名临泣之意也。

定穴:足临泣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

1:仰卧或垂足: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

2:坐位:小趾向上翘起,小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足临泣穴。

功效:

1:舒肝熄风,化痰消肿;

2:清泄肝胆、通调带脉:可治疗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3:有疏调肝胆气机、清泻肝胆之火、清头明目、疏风散热之功,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穴;

4:凡有凝滞郁塞之感者,此穴可以通之,即足临泣功用能通涩也;

5:有患乳疮者,乳汁因之不通,刺足临泣而通,须同时抚摩揉按全乳。

主治病症:主治头目、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胁肋疼痛,遗溺,乳痈,足跗疼痛,偏头痛,目涩,足跗肿痛,乳房胀痛,现代又多用足临泣治疗结膜炎,泪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结核,目外眦痛,眩晕,胎位不正,退乳,中风瘫痪,足跟痛,间歇热,呼吸困难等。

1、精神、神经系统:头痛,眩晕;

2、月经不调,胎位不正,乳腺炎,退乳;

3、其它:中风瘫痪,足跟痛,间歇热,呼吸困难。

配穴:

足临泣配丘墟、解溪、昆仑,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

足临泣配乳根、肩井,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足临泣配丘墟、解溪、昆仑、太冲,治足跗肿痛。

足临泣配日月、期门、外关、阳陵泉,治胁肋疼痛。

足临泣配风池、太阳、外关,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足临泣配风池、太阳、中渚、外关,治偏头痛。

足临泣配睛明、太阳、合谷、太冲,治目赤肿痛。

福禄好用——足临泣穴

揉按足临泣穴,可有效缓解偏头痛、坐骨神经痛以及下肢腿痛。配合舒缓精华使用,效果更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vudw.com//mjccby/118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