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孝友

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 孝友

唐时陈藏器著《本草拾遗》,谓人肉治羸疾,自是民间以父母疾,多刲股肉而进。又有京兆张阿九、赵言,奉天赵正言、滑清泌,羽林飞骑啖荣禄,郑县吴孝友,华阴尹义华,潞州张光玼,解县南锻,河东李忠孝、韩放,鄢陵任客奴,绛县张子英,平原杨仙朝,乐工段日升,河东将陈涉,襄阳冯子,城固雍孙八,虞乡张抱玉、骨英秀,榆次冯秀诚,封丘杨嵩珪、刘浩,清池硃庭玉、弟庭金,繁昌硃忄存,歙县黄芮,左千牛薛锋及河阳刘士约,或给帛,或旌表门闾,皆名在国史。善乎!韩愈之论也,曰:“父母疾,亨药饵,以是为孝,未闻毁支体者也。苟不伤义,则圣贤先众而为之。是不幸因而且死,则毁伤灭绝之罪有归矣,安可旌其门以表异之?”虽然,委巷之陋,非有学术礼义之资,能忘身以及其亲,出于诚心,亦足称者。故列十七八焉。广明后,方镇凌法,夸地千里,事不上闻,孝悌笃行之士,旌命所不及。载小说者,名字不参见他书,不可录。若李知本、张志宽之属,承上顺下,有礼让君子之风,故辑而序之。张士岩父病,药须鲤鱼,冬月冰合,有獭衔鱼至前,得以供父,父遂愈。母病痈,士岩吮血。父亡,庐墓,有虎狼依之。焦怀肃母病,每尝其唾,若味异,辄悲号几绝。母终,水浆不入口五日,负土成坟,庐守,日一食,杖然后起。继母没,亦如之。张进昭,母患狐刺,左手堕而终。及殡,进昭截左腕庐于墓。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表其门。高宗有事太山,临幸其居,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为流涕,赐缣帛而去。四人名颇著,详见于篇。

《宋论》卷二 太宗

江州陈兢九世同居,而太宗岁赐以粟,盖闻唐张公艺之风,而上下相蒙以矜治化也。九世同居,天下亦多有之矣。其宅地广,其田牧便,其习业同,未可遽为孝慈友爱,人皆顺以和也。公艺之告高宗也,曰“忍”。夫忍,必有不可忍者矣。则父子之谇语,妇姑之勃溪,兄弟之交愈,以至于斁伦伤化者皆有之。公艺悉忍而弗较,以消其狱讼仇杀之大恶而已。使其皆孝慈友爱以无尤也,则何忍之有邪?故公艺之言,犹不敢增饰虚美以惑人,为可信也。传陈兢之家者曰:“长幼七百口,人无闲言”,已溢美而非其实矣。又曰:“有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其诞至此,而兢敢居之为美,人且传之为异,史且载之为真,率天下以伪,君子之所恶夫乱德之言者,非此言哉?

《读通鉴论》卷二十一高宗

张公艺以百忍字献高宗,论者谓其无当于高宗之失,而增其柔懦。亦恶知忍之为道乎!书曰:“必有忍,乃克有济。”忍者,至刚之用,以自彊而持天下者也。忍可以观物情之变,忍可以挫奸邪之机,忍可以持刑赏之公,忍可以畜德威之固。夫高宗乍然一怒,听宦者之辞,而立命上官仪草诏以废武氏,是惟无激,激之而不揣以愤兴,不忍于先,则无恒于后,所以终胁于悍妇者正此也。

夫能忍者,岂桎梏其羞恶是非之心以使不行哉?不任耳而以心殉之而已矣。任耳而以心殉之者,如急水之触矶、沸膏之蘸水,譖愬甫及而颜頳耳热,若高天厚地之无以自容,正哲妇奸人所乘之以制其命者也。故王后伉俪之恩,太子贤、太子忠、毛里之爱,长孙无忌渭阳之情,闻谮即疑,而死亡旋及,一激即不能容,他日悔之而弗能自艾,不忍于耳,即不忍于心,高宗之绝其天良,恶岂在忍哉?

公艺之忍而保九世之宗,唯闻言不信而制以心也,威行其中矣。不然,子孙仆妾噂沓背憎以激人于不可忍,日盈于耳,尺布斗粟,可操戈戟于天伦,而能饬九世以齐壹乎?

《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六

任天笃,河南偃师人。乾隆中,巡抚何裕成言天笃九世同居,高宗赐以诗,赉鏹帛,表宅里。初,天笃祖开昌生五子,欲定议不析产,观诸子意。纳金麦囷中,子士尧、士舜得以告,开昌曰:“此天赐,汝二人取之!”以“子无私蓄”对。开昌悦,乃定议不析产。宗经、传,为家训,教子弟毋侈,毋急利,毋入城市,毋传述时事,务耕田读书,惟许学医,亦毋取酬,不则执百工业以佐家。妇初至,长者以家训教之,不率,令暂还母家,悟,乃迎归。平居布衣椎髻操作,毋私馈,毋饰容观,毋適私室。年五十不执役,寡毋入厨,稍厚其衣食。女適人寡,毋再嫁。至天笃,上溯开昌祖光玉,下见玄孙瑞丰,通九世男妇百六十馀人共爨。吏问天笃何术能不析产,天笃曰:“不忍也!”人传其语,谓视张公艺书“忍”字义尤大而远。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

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馀以进。上善之,赐以缣帛。

十二月,丙午,车驾至齐州,留十日。丙辰,发灵岩顿,至泰山下,有司于山南为圆坛,山上为登封坛,社首山上为降禅方坛。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乾封元年(丙寅,公元六六六年)

春,正月,戊辰朔,上祀昊天上帝于泰山南。己巳,登泰山,封玉牒,上帝册藏以玉匮,配帝册藏以金匮,皆缠以金绳,封以金泥,印以玉玺,藏以石?感。庚午,降禅于社首,祭皇地祇。上初献毕,执事者皆趋下。宦者执帷,皇后升坛亚献,帷帟皆以锦绣为之;酌酒,实俎豆,登歌,皆用宫人。壬申,上御朝觐坛,受朝贺;赦天下,改元。文武官三品已上赐爵一等,四品已下加一阶。先是阶无泛加,皆以劳考叙进,至五品三品,仍奏取进止,至是始有泛阶,比及末年,服绯者满朝矣。

《家范(全译评点本)》卷一治家

家庭和睦之道:忍忍忍

  张公艺,郓州寿张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麟德中,高宗封泰山,过寿张,幸其宅,召见公艺,问所以能睦族之道。

  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协,由尊长衣食,或者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成乖争。苟能相与忍之,则常睦雍矣。

张公艺是唐代郓州寿张人,他家九代聚居,北齐、隋朝、唐朝都表彰过他的家族。麟德年间,唐高宗到泰山封禅,经过寿张时,驾临张公艺家。高宗召见张公艺,问他家能够和睦相处的方法。张公艺拿来纸笔,在纸上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进呈给高宗皇帝。他的意思是说,有的家族之所以不能和睦协调地相处,或者是因为家长分派衣食不公平,或者是因为上下尊卑的礼节有疏漏,这样,家庭内部互相责备,产生怨恨,便形成了矛盾和争斗。倘若家人都能够互相忍让,那么家族成员就能和睦相处了,整个家族也能长盛不衰。

《日知录》卷十三

汉桓帝之世,更相滥举,时人为之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当世之俗,犹以分居为耻。若吴之陈表,世为将督。兄修亡後,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世,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力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母若不能,直当出别居耳。”由是二母感寤雍穆。可以见东汉之流风矣。   《陈氏礼书》言:“周之盛时,宗族之法行,故得以此系民,而民不散。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浸淫後世。习以为俗。而时君所以统驭之者,特服纪之律而已。间有纠合宗族,一再传而不散者,则人异之,以为义门,岂非名生于不足欤?”应劭《风俗通》曰:“凡兄弟同居,上也;通有无,次也;让,其下耳。”岂非中庸之行,而今人以为难能者哉?《五杂俎》言:“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问之,书‘忍’字百馀以进。其意美矣,而未尽善也。居家御众,当令纪纲法度截然有章,乃可行之永久。若使姑妇勃?,奴仆放纵,而为家长者仅含默隐忍而已,此不可一朝居,而况九世乎?善乎,浦江郑氏对太祖之言,曰:‘臣同居无他,惟不听妇人言耳。’此格论也,虽百世可也。”唐玄宗天宝元年正月,敕:“如闻百姓有户高丁多,苟为规避,父母见在,乃别籍异居,宜令州县勘会。其一家之中有十丁已上者,放两丁征行赋役;五丁己上放一丁。即令同籍共居,以敦风教。其赋丁孝假与免差科。”

《鹤林玉露》甲篇·卷三

张耳、陈余,魏之名士。秦闻此两人名,购求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二人变名姓之陈,为里监门。里吏尝笞余,余欲起,耳蹑之,使受笞。吏去,耳引余之桑下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耳之见,过余远矣。余卒败死抵水上,而耳事汉,富贵寿考,福流子孙,非偶然也。大智大勇,必能忍小耻小忿。彼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岂与琐琐者校乎?东坡论子房,颍滨论刘、项,专说一“忍”字,张公艺九世同居,亦只是得此一字之力,杜牧之云“包羞忍耻是男儿”。

《五杂俎》卷十四·事部二

张公艺九世同居,古今以为口实,近代则浦江郑氏耳,盖由祖宗立法谨严,子孙世世相承,不敢逾越,纵有长舌之妇,败群之子,无所容其恶也。然吾以为人心不同,一室之内,岂无胡、越?况于孱婿悍妇,骄儿稗子,代不乏人,间隙一开,仇衅渐起。与其隐忍包涵,中离外合,不如分析各得其愿,使兄弟好合,妯娌肃雍,无害于义,政不必慕古人之虚名,而酿阋墙之实祸也。余尝见巨室兄弟众多,先后宛若日逐勃溪,至于婢使奴隶,各为其主怨尤谗?巢,无所不至,殆不能一日安其生者,此虽女子小人之性,亦宜分而强合有以致然也,故必世世人人,不畏妇而后可以同居,如浦江者,绝无而仅有者也。

张公艺书忍字以进,其意美矣,而未尽善也。居家驭众,当令纪纲法度,截然有章,乃可行之永久。若使姑妇勃蹊,奴仆放纵,而为家长者,仅含默隐忍而已,此不可一朝居,而况九世乎?善乎,浦江郑氏对太祖之言曰:“臣同居无它,惟不听妇人言耳。”此格论也,虽百世可也。

《全元曲》张公艺九世同居

张公艺九世同居

第一折

(正末领大末、二末、三未净行钱上)(正末云)老夫姓张名公艺,寿张县人氏。嫡亲的四口儿家属。老夫所生三个孩儿,大的张悦,第二张王羽,第三个张英。大的个治家,第二个习文,第三个习武。这三个孩儿,家私里外,都是俺这三个孩儿的。

自北齐至隋,到今九世同居。曾蒙两朝旌表门闾,人呼为义门张氏。老夫自来仗义疏财,为乡里钦敬,尊称曰长者相呼。目今圣人治世,上托着万万岁主人洪福,下托着祖宗阴德,似我这般人家,天下罕有也。(大末云)父亲,有甚么修身齐家的事,训教您儿者。(正末唱)

  九世同居,故家乔木,传今古。则俺这远近宗族,端的是上下皆和睦。

  尊卑有序,俺一团和气霭门闾。立身的有士农工贾,传家的有礼乐诗书。想着那累代功名天下有,似俺家满门忠孝世间无。为男的孝于父母,做女的善侍公姑。人力众数百家眷,田宅广无限仓庾。亲戚同高楼大厦,朋友共肥马轻车。乐天年幽居田野。播芳声喧满江湖。但存忠孝以齐家,不求荣显学干录。常能如此,更待何如。

  (大末云)父亲,想咱一家儿人家,自祖宗以来,九世同居,富贵奢华,皆因是祖宗阴德也。(正末云)您众孩儿不知,我说与你听者。(唱)

  似俺般富贵荣华天付与,俺端的心自足。(大末云)喜遇明君治世。(正末昌)时遇着舜天尧日乐安居,堪叹的是西山日迫桑榆暮。喜的是高堂月旦芝兰聚,自北齐千乘君,大隋仁圣主,省差徭免赋税加优恤,见如今旋表耀门闾。

  (二末云)俺祖辈以来,多受皇家褒奖也。(正末唱)

  两度天书出帝都,家也波声,传父祖,一家儿孝慈成化俗。士民俱赞扬,乡闾皆敬伏,俺端的播清风一万古。

  (大末云)父亲,今日是八月个五日月旦之日,中堂上设祭祀之礼,请父亲拈香。(正末云)着行钱抬过那香卓来者。(净行钱做抬香卓科,云)偌多的人,偏要使我做着这个,行钱好不气长也!我抬过香卓来了。(正末拈香科,云)老夫张公艺,自祖宗以来,九世同居,上托着明君治世,国泰民安,俺一家儿虔诚告祝也。(唱)

  银台烧绛烛,祥烟散华屋。沉檀炷宝护,轻风飘翠缕。金杯奠醁醑,清香喷玉壶。陈馔馐,排樽俎,排列在阶除。

  左右行列昭穆,定亲疏,追思这祖考音容,洋洋乎在生规模。再拜虔诚告祝,保护一家儿上下无虞。

  (大末云)拜告已毕,请父亲升堂,以序长幼之礼。(正末云)今日月旦,子孙中居长者,各分班次。(二末做见科)(正末云)张文玉近前,所习何业?(二末云)您儿攻书哩。(正末云)读甚么书?(二末云)父亲,您孩儿雪案萤窗朝夕勤劳,攻习经史,您孩儿无书不读。托祖宗遗德,父亲余荫,学成满腹诗书。您孩儿闻知大开学校,招贤纳士,您孩儿待要应举走一遭。(正末云)孩儿也,圣人道:学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民也。孩儿的便是也。(唱)

  你做须做文章伯,学则学君子儒,可不道书中自有千钟粟。你为人要比连城玉,济时须作擎天柱。(带云)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唱)你达时腰金佩紫掌丝纶,不达时沦黄数黑寻章句。

  (三末做见科)(正末云)张武杰所习何业?(三末云)您孩儿学武艺哩。(正末云)吾闻诗礼传家,此子弃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读武经七书么?(三末云)您儿读来。(正末云)用兵贵乎随机应变,勿学赵括,胶柱鼓瑟,不能成其事也。(三末云)父亲,您孩儿学成满腹兵书战策,如今圣主,选用良才,招纳四方杰士,您孩儿文武兼济,若到举场,必然重用。得了一官半职,光显门闾,可不好那!(正末唱)

  你学济世安邦策,按六韬三略书。则要你识安危动变驱兵旅,察虚实攻守安营戍,分奇正左右依行伍,但能够雄赳赳虎豹帐中居,煞强如冷清清鹦鹉洲边住。

  (云)老夫年纪高大,也无多神思。孩儿每众多,也有为官的,也有守庄产的,也有为商贾的,齐向前来,听我训诲也。(唱)

  我这里频嘱付,孩儿每自喑伏。休得恣荒淫酒色欢娱,为儒的早趁三余,笃志诗书休得闲遥遥惰却身躯。少年莫道儒冠误,索将他经史熟读。圣人言不贰过不迁怒,修其天爵,人爵从诸。

  (云)孩儿也。你两个学的文武全才,即今便上朝应举去,则要你着志者。(二末云)您孩儿即今便行也。(正末唱)

  想为官的要辨贤愚,休要弄权术。爱恤民庶,教化风俗,一片心常思报主。想民瘼不易除,为农的竭力耕锄,休教他田野荒芜。到头来勤苦是亨衢。饱衣暖食供朝暮。不勤时仓禀空虚,礼义廉耻为先务。毋忝尔祖,以保身躯。

  (云)为官更有几件分付你也。(唱)

便好道养育受亲恩。仁宦食天禄,这的是父生汝君子食汝。自古君亲两不殊,不忠孝天理何如!慎其独,似十目视十手指严乎。(带云)则要你上合天心下协民望,(唱)天网恢恢本不疏。你索温恭自虚,制竹谨度,行藏须鉴圣贤书。(同下)

第二折

  (外扮王伯清上,云)家业消乏命运乖,父丧不举意悲哀。读书万卷青灯下,晓夜凄凄不放怀。小生姓王,名澄,字伯清,乃江右王原举之子。小生年幼,不想父亲亡化过了,止有老母在堂。家私穷薄,停柩在家,无钱埋殡。父亲生前时,说有张公艺,此人平昔仗义疏财。父亲在时,与他有一面之交。今日无计所奈,待要投托此人去,倘若有些小财物,殡葬父亲,可不是好。不敢久停久住,我须索走一遭去也。忧心切切难驱,遣谒托张公大丈夫。(下)(正末领行钱上,云)老夫年过七旬,不觉的老迈,待将家私分付与孩儿每来,心上有几件不了的事,索分付孩儿每办下,以尽平生之愿。想人生光阴易老也呵。(唱)

  镜添白发新,人对黄花瘦。光阴驹过隙,世事水浮沤。寒暑相逐,乌免搬昏昼。昨日春今日秋,过中年万事俱休,空枉了堆金北斗。

  我不愿生前贵显,但只愿身后名留。此生多感皇天祐,有干柴细米,肥马轻裘,千箱罗绮,百味珍羞。倚晴空高阁重楼,卷飞云绿幕银鉤。我我我有芝兰晚节森荣,是是是对松菊终朝唱酬。嗨嗨嗨叹桑榆暮景优游。回头,故友,十年间阻干戈后,寄音信细穷究,半上青云半土丘,题起来两泪交流。

  (云)乌兔如飞,日月逝矣也。(唱)

  逐朝春镜容颜瘦,一枕黄粮梦境熟。往事回头尽参透,吾心已休,甘心退守,老却当年钓鳌手。

  (云)下次小的每,与我唤将张悦来者。(大末上)(见科云)父亲,唤您儿有甚事训教?(正末云)孩儿也,我年纪高大了,一切家私,都分付与你。我心上有三件未了的事,我说与你,你办下,尽我数年清乐,岂不快哉!(大末云)父亲有那三件未了的事,父亲,头一件事怎生?您儿不知,父亲试说者。(正末云)头一件,与我请个明师,立一个义学,但乡中人家孩儿,尽他来读书,酒食束脩,我家自办。左右两齐,明窗净几,盖一座书楼,要整齐者。(大未云)知道了。(正末唱)

  有一等要读书的家私薄,更无钱办束脩。因此上有志难酬。似这般净几明窗,煞强如桑枢瓮牖。(带云)这书楼修觑的小可也。(唱)这书楼是一个未变化鱼龙窟,是-个未发达的凤凰楼。但能够礼乐从先进,一强如您乡闾出下流。

  (大末云)父亲,第二件是甚么?(正末云)你如今拨二顷田庄的钱粮,与我别收下者。(大末云)另收下何用?(正末唱)

  庄田与我亲标拨,钱粮与我别项收,恐有那一等受贫穷朋友干求。倘有那连丧不举的人家,久定难成的配偶。(大末云)丧不举呵,怎的?(正末唱)丧不举呵,我与他斋僧道营坟墓,(大末云)婚不了呵,如何?(正末唱)女不嫁呵,我与他办首饰置衾绸。须教他嫁娶心无憾,免得他居丧礼不周。

  (云)下次小的每门首看着,有甚么人来?(大末云)理会的。(王伯清上云)小生王伯清是也。因父丧不举,到此张公艺家,借些小钱物,埋殡父亲。可早来到也。兀那门公报复去,道有王原举之子来见老员外。(行钱云)理会的。(做报科,云)报的员外得知,有王原举之子来见员外。(正末云)行钱,当初王原举,与老夫有一面之交,请他过来。(行钱云)理会的。有请。(王伯清做见施礼科)(正末云)孩儿也。你有甚么事,来到此处也。(王伯清云)不瞒长者说,我父亲曾与长者有一面之交。我父不辛,身亡三载,停柩在堂,无线殡葬。止有老母在堂,并无亲故。想长者有疏财仗义之心,全望长者可怜,借些钱物,以葬我父亲。若蒙俯允,此恩不忘也。(正末唱)

  他从头至尾说因由,和我也雨泪交流。他道父亡三载久停留,并无-个亲识追求。则你那文齐来福未酬,则要你显男儿得志之秋。(正末做悲科)老夫一一记在心头,我必有个主意相周。

  (正末取银子鞍马衣服科,云)这拾两银子,与你埋殡父亲。你埋殡了父亲,你上朝求官应举去。这拾两银子,与你做盘缠,这鞍马权与你代步。孩儿,你则着志者。(王伯清做谢科,云)多谢了长者也。(正末云)路远不及吊问,休怪也。(王伯清云)不敢不敢。(行钱云)我倒好笑,拿着细丝银子儿,鞍马衣服,白与了别人去了。我整日家与他做买卖,倒不与我,真乃是夹脑风也。(正末唱)

  你与我疾便登舟,休辞生受。显文章魁首,免你那倚门尊母忧愁。蟾宫独步占鳌头,门庭改换传家后。此言语不虚谬,不枉了灯窗学业修,万古名留。

  (王伯清云)就如今辞了长者,若王澄异日发达时,此恩必当重报也。(正末云)王伯清去了也,孩儿,我与你说未了,早有这等穷薄的来,咱赍助他些盘缠,岂非美事。更有一件心上事,你与我办者。(大末云)再有甚么事?(正末云)你与我盖造池亭园馆一所,我要每日散心悦情。世间万事,总是一场春梦,想我为人在世,此心足矣。(大末云)您儿谨依尊命也。(正末唱)

  声名不落他人后,心已遂更何求。人情世事皆虚谬,想如今故友稀,叹鬓边白发新,喜榻上青毡旧。

  (大末云)父亲,你平生所乐何事也?(正末唱)

  呀,爱的是山水清幽,喜的是菊松芳秀。伴风月两闲人,渺乾坤双醉眼,乐诗酒一儒流。闲散心青山故友,暂忘机沧海盟鸥,梦义皇,谢尘世,卧糟丘。

  (行钱云)你老人家,偌大年纪,正好吃酒耍子儿哩。(正末唱)

  做一个醉乡侯,老风流,得优游处且优游。对酒当歌开笑口,一杯消尽古今愁。

  (云)分付你的言语,你牢记着。(大末云)您孩儿理会的。(正末唱)

  把我那西园池馆从新构,北院山亭即便修。留得闲身漫迤逗,栽花种柳,携琴载洒,我和那松竹梅花做心友。(众下)

  (净扮贡官领张千上,云)小官姓贼名皮。表德字要钞。奉圣人的命。今春开放选场,天下文武举子,都来应举,着小官做个知贡举官。小官想来,我这一头儿买卖,可也。张千开放举场,看有甚么人来?(净扮张狂李奈上)(张狂云)小子姓张,家住在金魏陶姜。(李奈云)则我是果珍李奈,家住在菜重芥姜。(张狂云)小子姓张,是张狂,兄弟是李奈。俺二人学成文武,故来应举。可早来到也。门里人报复去,道有两位能文善武的秀才,特来应举。(张千做报科,云)报的大人得知,外面有两个秀才,特来应举。(贡官云)着他过来。(张千云)着过去。(做见科)(贡官云)兀那两个是甚么人?(张狂云)是应举的秀才。(贡官云)你来应举,会吟诗么?(张狂云)会吟诗,会课赋,丢了斧子拽的锯。(贡官云)这壮士,你来应举?(李奈云)学生我来应举。(贡官云)你会甚么武艺?(李奈云)我十九般武艺都会。(贡官云)只有十八般武艺,偏你十九般,那一般呢?(李奈云)我会打筋斗。(贡官云)这厮泼说。且一壁有者。(二末同三末上)(二末云)兄弟,咱弟兄两个,自从辞别了父亲,上朝取应,可早来到举场中也。俺过去见贡官去也。(三末云)哥哥,俺见贡官去来。门里人报复去,道有两个秀才,特来应举。(张千做报科,云)报的大人得知,有两个秀才,特来应举。(贡官云)着他过来。(张千云)着过去。(贡官云)兀那两个是甚么人?(二末云)俺是应举的秀才。(贡官云)那个呢?(三末云)我来应武举。(贡官云)您都一壁有者。(王伯清扮官人上,云)自小习学看九经,一朝及第望身荣。治民有法知条令,报答吾皇水土恩。小官王伯清是也,江右寿张县人也。自幼攻习文墨,父丧家贫,三载不举。闻知张公艺长者恤孤念寡,敬老怜贫,出无倚之丧,嫁孤寒之女。小官出于无奈,投于张公艺,借些钱物,埋殡我父亲。不想此人与我埋葬之资,又与银两衣服鞍马。将父亲殡葬已毕,小生上朝取应,见了圣人,日不移影,应对百篇,加小官为黄门侍郎之职。今春大开举场,选用文武英才,着小官为考官总裁。如今到场中考试文武,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做见科)(贡官云)相公。恕学生接迟也。(王伯清云)有秀才来到也不曾?(贡官云)相公请坐,有四秀才来应文武举。你过来见相公。(见科)(王伯清云)秀才那里人氏?(二末云)小生江右寿张县人氏。姓张名王羽,是张公艺之子。(王伯清云)张公艺,莫不是九世不分居的张公艺么?(二末云)然也。(王伯清云)是名家之子。曾读那一经来?(二末云)小生非敢大言,九经皆通。(王伯清云)你且一壁有者。(二末云)理会的。(王伯清云)兀那壮士,你那里人氏。(三末云)某乃寿张县,姓张名英。乃张公艺第三个孩儿。(王伯清云)习那一家兵书战策?(三末云)某习黄公三略法,吕望六韬书。(王伯清云)你且一壁有者。这个秀才,姓甚名谁?(张狂云)小生姓张,是张狂、(王伯清云)你通那一经?(张狂云)颇晓九经。(王伯清云)这个壮士姓甚名谁?(李奈云)小生姓李,是李奈。(王伯清云)你读那一家兵书战策?(李奈云)黄公三略法。(贡官云)这两个秀才,倒做的官,倒好耍子。(王伯清云)兀那知贡举官,你看这秀才每的文卷。都做下了不曾?如做的完备了,都收将来我看者。(贡官云)你这秀才每的文卷,都做完了不曾,连忙趱着做将来,大人要看哩。(二末云)文卷都做完备了。(贡官云)既然做的完备,将来我与大人看去。你们凑下些人事儿送我。(做收文卷呈递科,云)大人,文卷都有了也。(王伯清云)将来我看。(做看科,云)这张狂,李奈,经书不通,怎么做的秀才!赶出去。这张王羽文如锦绣,笔走龙蛇,堪做头名状元。这张英机谋广大,策论熟滑,堪做武举状元。小官不敢久停久住,回圣人的话,走一遭去。(下)(贡官云)我也不曾要你银子,你也不得官做。我家去也。(下)

  (二末云)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同三末下)(张狂云)兄弟,别人做了状元,把咱赶出来。咱一人唱两句儿,回家去来罢。(二净唱)

  别人做了状元喜满腮,咱两个如之奈?他两个都为三品官,齐向金阶拜。咱两个躲在那背巷里悄悄的家去来。(同下)

第三折

  (正末同大末、行钱上)(正末云)自从将家私付与孩儿每,倒大来好清闲也。(唱)

  人事尚炎凉,世态轻忠信,似这般不义富于我如浮云。小人若得十年运,早忘了贫时分。

  向人前敢自尊,胡议论,出言语无半星儿谦逊,气昂昂傍若无人。倚仗着千两金,万两银,见一等穷相识并不亻秋问,若见他富豪人便和气若雷陈。他亲的是朱楼翠阁风流子,他敬的是白马红缨衫色新。何足云云。

  (云)行钱门首看者。看有甚么人来?(行钱云)理会的。(使命上云)雷霆驱号令,星斗焕文章。小官乃使命是也。有一及第书生王伯清,在圣人前保奏寿张县张公艺,见今九世同居。奉圣人的命,差某问他有何齐家之道。不敢久停久住,须索走一遭。说话中间,可早来到也。令人报复去,道有天朝使命,在于门首。(行钱云)理会的。(做报科,云)报的员外得知,有天朝使命,在于门首。(正末云)呀、呀、呀,我索接待去。(做接科,云)早知天使来到,只合远接。接待不着,勿令见罪也。(唱)

  传圣旨火臣到门,忙惊讶心中自忖,有甚事传言达至尊,抬香案,引儿孙,向前接引。

  (使命云)圣命至此,张公艺你焚香接待也。(正末唱)

  炷余炉宅篆氤氲,遥瞻拜玉阙丹宸。顿首诚惶谢恩,有何事感蒙君问?

  止不过草芥微躯一庶民,隐迹山村。(使命云)圣人的命,问你九世不分居,有何齐家之道?(正末唱)圣人问齐家之道何因,为甚么家和顺,九世不曾分。

  老夫自小蒙家训,止不过慈爱宽仁。非老夫能,家无他论,则我这齐家之本,诚意与修身。

  (使命云)你有何言语,我与你上达也。(正末云)将纸墨笔砚过来者。(行钱云)纸笔在此。(正末唱)

  纸光如素粉,墨浓似春云,抵多少蘸霜毫笔阵扫千军。(做沉吟科)口无言门哂,待对这万言长策无高论,待答那表章无学问。(做写忍字科)写到百十个忍字对天臣,望传达至尊。

  (使命做怒科,云)你这等是不敬上。圣人差我来,问你九世不分居的缘故。你写上许多忍字,倘若圣人问我,这忍字着小官怎生回答?好没道理也!(正末云)天臣息怒,听老夫细说。我齐家之道,止不过在此忍字而已。(唱)

  假如道饭食不周衣服不备为下的道心偏逊,恭敬不至礼节不到为上的道他生忿。上责下下怨上即渐的生嗔恨,上不慈下不孝必定相争论。(带云)我家不分呵为何?(唱)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为子隐上下家和顺。

  (使命云)原来是如此,我怎知道也。(正末云)天使,不则齐家之法,有此忍字,上至宰臣,下及庶民,皆有此忍。能忍者全身保命,不忍者丧家取祸,天使,听我说一遍。(使命云)你说,小官试听者。(正末唱)

  这忍字向不平心上安刀刃,呵,心地清能忍清凉绝斗纷。守口如瓶要安分,防意如城主忠信。能忍呵怨恨成欢仇变恩,不能忍呵恩爱为仇喜作嗔。能忍呵谁是谁非尽休问,他弱他强莫争论。能忍呵宽裕温柔保六亲,你若要远害全身止不过在于忍。(下)

  (使命云)谁想这忍字上,有如此齐家之道。小官不敢久停久住,回圣人话,走一遭去。忙驰驿路心何急,回奏天庭达圣聪。(下)

第四折

  (王伯清上,云)小官王伯清是也。自从父亲亡化已过,无钱殡葬,曾去寿张县投托张公艺。多谢此人赠我花银十两。衣服盘缠,回家殡葬父亲。已后小官一举登第,官至黄门侍郎。小官曾在圣人面前,保奏此人九世不分。遣使命问此人,答以忍字百余。龙颜大喜,就差小官开读诏书,赠绢百匹,免他一应差役,旌表门闾。小官乘此良便,就将原借银两等物送还,以表寸心。小官不敢久停久住,直至寿张县,走一遭去。(下)(正末领行钱上)(正末云)两小孩儿上朝取应去了,未知得官也不曾?着老夫辗转思虑,看有甚么人来。(杂当上云)自家是个报登科记的。如今张老员外的两个孩儿,都得了官也。往他家报个喜信去。问人来则这个便是张员外家。我自过去。(见科)员外,你的两个孩儿,都做了状元也。(正末云)是真个?将五两银子来与他。(杂当云)多谢了员外也。(二末、二末领祗候摆头踏上)(二末云)小官张王羽是也,这位是兄弟张英。俺二人到的帝都阙下,一举状元及第。又蒙王伯清保奏,着俺锦衣还乡。摆开头踏,慢慢的行者。(行钱云)员外,有他弟兄两个,都得了官。摆着头踏来家了。(正末云)是一派好乐声也。(外做动乐科)(唱)

  揭清天一派动箫韶,聚春风玉骢争道。锦斓斑仙仗拥,花烂熳彩楼高。县宰官僚,头踏尽来到。

  (二末云)远远的是父亲,左右接了马者。(见科,云)父亲,俺弟兄二人,都得了头名状元也。(正末唱)

  天路迢遥,万里春风拂绣袍。街衢喧闹,九大恩雨到蓬蒿。黄华使者下云霄,圣明天子旌忠孝,门闾气势豪,翚飞轮奂祥烟绕。

  (做入门科)(王伯清上,云)可早来到也,左右接了马者。令人报复去,道有使命在于门首。(行钱云)理会的。员外,有使命在于门首。(正末云)使命至也,我索接待也。(做接见科,云)早知使命前来,只合远接,接待不着,勿令见罪也。(王伯清云)张公艺你听者:因你九世不分居,风俗忠孝,家道雍睦,差小官特来加官赐赏也。(正末云)感谢圣恩也。(王伯清云)请长者坐受小官一礼,以伸报谢也。(正末唱)

  天使索劬劳,事君王束带立于朝。承宣走马长安道,胸卷江涛。(王伯清云)长者请坐受礼也。(正末唱)偶迎逢一面交,惹议论诸公笑,则道是没见识村夫傲。(王伯清云)长者有德,小官年幼也。(正末唱)俺年高呵则是个山林潦倒。您年幼呵则当代的英豪。

  (王伯清云)长者,你记得小官么。(正末唱)

  仿佛记旧丰标。偶相逢恐认错。老人多病年高,老景萧条,僻处荒郊,多因是间别久时间忘了。隔关河途路杳。

  (王伯清云)长者受礼,小官因父丧不举,多蒙长者厚赠,以葬其父。此恩寸心不忘,吾乃王原基之子王伯清是也。(正末唱)

  天臣道了,老夫记着。那一朝,为父丧足下亲来到。(云)多蒙厚赐也。(唱)谢君不责礼轻薄,(王伯清做递银子与正末科,云)长者当时所赐银两,今在此奉还也。多蒙长者厚赠,葬我父亲之恩也。(正末唱)暂用急怎敢思君报。

  (云)这银两我决不受也。(王伯清云)长者你收了者。(正末唱)

  今日个事已了,乃朋友之交。我投以木桃,君报以琼瑶。感足下情分好,并不受半分毫。(行钱云)这些银子你不要,我拿去买酒吃哩。(正末唱)谢天臣敬重老,对县宰众官僚,他举金杯劝香醪,谈今古恣酬酢,喜欢会在今朝。

  呀,不觉的淋漓酒湿锦宫袍,春风满面乐醄醄一声长笑海山高。想离多会少,霎时间一鞭春色马蹄遥。

  (王伯清云)圣人知你九世不分居,又兼疏财仗义,差小官与你加官赐赏也。(正末唱)

  感君王亲赐皇宣诏,谢大臣远践红尘道。送别临歧,走马还朝。唱道顿首诚惶,瞻天拜表。感谢深蒙雨露恩难报。华胄遥遥,千古清风播皇阁。

  (王伯清云)你一行人跪者,听我下断:圣明朝四海安康,行王道褒奖忠良。张公艺九世同居,天颜悦喜气洋洋。张王羽为头名状元,张英乃武举栋梁。更赐与色绢百匹,承恩命满袖天香。立牌坊孝义之门,免差徭万古名扬。今日个加官赐赏。一家儿拜谢吾皇。

题目 忠孝门三朝旌表

宋司马光《家范》

张公艺,郓州寿张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麟德中,高宗封泰山,过寿张,幸其宅,召见公艺,问所以能睦族之道。

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协,由尊长衣食,或者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成乖争。苟能相与忍之,则常睦雍矣。

《五杂俎》卷十四·事部二

张公艺九世同居,古今以为口实,近代则浦江郑氏耳,盖由祖宗立法谨严,子孙世世相承,不敢逾越,纵有长舌之妇,败群之子,无所容其恶也。然吾以为人心不同,一室之内,岂无胡、越?况于孱婿悍妇,骄儿稗子,代不乏人,间隙一开,仇衅渐起。与其隐忍包涵,中离外合,不如分析各得其愿,使兄弟好合,妯娌肃雍,无害于义,政不必慕古人之虚名,而酿阋墙之实祸也。余尝见巨室兄弟众多,先后宛若日逐勃溪,至于婢使奴隶,各为其主怨尤谗?巢,无所不至,殆不能一日安其生者,此虽女子小人之性,亦宜分而强合有以致然也,故必世世人人,不畏妇而后可以同居,如浦江者,绝无而仅有者也。

张公艺书忍字以进,其意美矣,而未尽善也。居家驭众,当令纪纲法度,截然有章,乃可行之永久。若使姑妇勃蹊,奴仆放纵,而为家长者,仅含默隐忍而已,此不可一朝居,而况九世乎?善乎,浦江郑氏对太祖之言曰:“臣同居无它,惟不听妇人言耳。”此格论也,虽百世可也。

《笠翁对韵》下卷

十四盐·其二连对断 减对添 淡泊对安恬

回头对极目 水底对山尖

腰袅袅、手纤纤 凤卜对鸾占

开田多种粟、煮海尽成盐

居同九世张公艺、思给千人范仲淹

箫弄凤来 秦女有缘能跨羽

鼎成龙去 轩臣无计得攀髯

《扬州画舫录》卷八

郑景濂,字惟清,居歙县长龄村,其地有龙潭,潭水清,因自号为洁清翁。旧产为族豪暴占垂罄,夫妇辞家行,生五岁儿不顾,留祖母哺之。越五年,始迁扬州。盐业起家,食指千数,同堂共爨,有张公艺、陆子静之风。

《全唐文》第08部卷七百八十四

十年春,喟然手疏述麟德中高宗天皇大帝诏问张公艺九代同居故事,撰为家令,赐诸子诸妇人各一通。赞等暨诸妇拜泣受赐。公曰:“吾之理命也。”是年秋违豫,冬弃背,寿七十九。

《解人颐》懿行集

郑卓庵先生自警箴

勿自足,自足自尽。勿多言,多言多失。勿宴安,宴安气惰。勿玩物,玩物自溺。勿为诡异,以沽虚名。勿倾细行,以累大德。勿亲损友,以为益友。勿作无益,以害有益。勿苟安于近小,当志乎远大之言。勿欣戚于穷通,当尽其在已之实。愿以七年之病,而求艾于三年。讵可一日之曝,而寒之以十日?圣学邈如汪洋,流光疾如过隙。揭斯语于斋中,用警勉乎朝夕。

陈白沙先生忍字箴白沙先生偶因家僮失物,怒詈之,不觉动气。后乃作词以自警曰:

七情之发,惟怒为遽,众怒之加,惟忍为是。当怒火炎,以忍水制,忍之又忍,愈忍愈厉。过一百忍,为张公艺。不乱大谋,乃其有济。如其不忍,倾败立至。

《独异志》卷中

唐初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东封过其家,问之:“何以致然”公艺执笔,唯书百余“忍”字,余无他言。遂旌表其门。

《南村辍耕录》卷十四

四卦睦人邵玄同先生(桂子)尝作忍默恕退四卦,揭之坐隅,真得保身慎言吉矩知止之道者矣。其忍卦曰:忍、亨。初难终吉。利君子贞,不利小丈夫。彖曰:忍,刚发乎内柔制乎外,故亨。初若甚难,乃终有吉。唯君子为能动心忍性,不利小丈夫,其中浅也。象曰:刃在心上,忍。君子以含容成德,初一,小不忍则乱大谋。象曰:小不克忍,成大乱也,次二,必有忍,其乃有济,象曰,能忍于中,事克济也。次三,一朝之忿,亡其身,以及其亲。象曰:一朝之忿,至易忍也。亡身及亲,祸孰大焉。次四,出于跨下,以成汉功,韩信以之,象曰:跨下之辱,小辱也。成汉之功,大功也。次五,张公艺九世同居,书一忍字以对于天子。象曰:同居之义,忍克致也。积而九世,有容德也。上六,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象曰:方刚之气,忍则灭也。形而为斗,自求祸也。其默卦曰:默、无咎,可贞,不利有所言。彖曰:默,不言也。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故无咎。默以自守,其道可贞也。不利有所言,尚口乃穷也。象曰:口尚玄曰默。君子以去辨养静。初一,守口如瓶,终吉。象曰:守口如瓶,谨所出也。其初能默,终则吉也。次二,多言不如守中。象曰:言不如默,得中道也。次三,驷不及舌,有悔。象曰:驷不及舌,滕口说也。一言之失,悔何追也。次四,无以利口乱厥官,卿士戒之。象曰:位高而言轻,亦可戒也。次五,圣人之教,不言而信。象曰:不言而信,渊默之化也。上六,君子之道,或默或语。象曰:时然后言,默不可长也。其恕卦曰:恕、有孚,终吉。彖曰:恕之为道,善推其所为而已。以己之心,合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有孚。能以一言终身而行之,其吉可知矣。象曰:如心,恕,君子以明好恶、同物我。初一,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象曰:强而行之,恕之始也。行而不已,违道不远也。次二,君子有吉矩之道。象曰:吉矩之道,恕也。次三,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必逮夫身,象曰:拂人从欲。身之?也。次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象曰:立而达,恕以从人也。次五,圣人与众同欲。象曰:与众同欲,圣人之恕也。上六,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象曰:待人之法,可用恕也。责己之道,不可自恕也。其退卦曰:退,勿用有攸往,彖曰:退,止也。勿用有攸往,知止也。日中则退而昊,月盈则退而亏。四时之运,成功者退,而况于人乎?退之时义大矣哉。象曰:艮止其所退,君子以晦藏于密。初一,退无咎。象曰:其进未锐,义无咎也。次二,难进易退。象曰:难进易退,可事君也。次三:兼人凶。象曰:兼人之凶,勇不知退也。次四,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象曰:知难而退,终无尤也。次五,终日如愚。以退为进。颜子以之。象曰:颜子之退,进不可御也。上六,?负?版升高,踬而不悔,象曰,?负?版升高,其道穷也。踬而不悔,亦可戒也。   

《七真因果传》第四回谈真空孙氏诲夫主求大道马钰访明师

孙渊贞又曰:“若说有子无子,有子也空,无子也空,文王当年有百子之说,于今有几个姓姬的人?谁是他万代子孙?有几人与他挂扫坟台?又相传张公艺有九男二去,郭子仪七子八婿,宝燕山五桂联芳,刘元普双尊竞秀,此数人皆斯衍庆,子嗣繁盛者也,如今又有几个儿孙在那里?依然凄风冷雨,荒台古墓,愁云满天,蓬莴遍地,岂不是有无都归于空也。孤坟壁垒,难道尽是乏嗣之人?佳城郁郁,未必定有儿孙之辈。我想人生在世数十年光景,只在须臾之间,好比石火电光随起随灭,又如梦幻泡影非实非真。大厦千间不过夜眠七尺,良田万顷无非日食三餐,空有许多美味珍肴,枉自无数绫罗绸缎,转眼之间无常来到:瞬息之内万事皆休,丢下许多荣华,不能享受,枉有无数金钱,难买生死,枉自变人一场。”

《事林广记续集》事林广记续集

(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麟德中高宗,封泰山,幸其宅问,公艺所以睦族之道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意谓宗族,所以不恊由尊长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为乖争,苟能相与忍之,则家道雍睦矣。

《仄韵声律启蒙》仄韵声律启蒙

八、霁

盛对衰,兴对替,名言对妙谛。义侠对英雄,轩昂对睥睨。

袁子才,张公艺,千秋对百世。仙家日月闲,春色江山丽。

午夜箫声弄月寒,暮春草色和烟霁。

铜壶滴漏,更残月落夜沉沉;金鼎焚香,人静烟清风细细。

《劝忍百箴》

序一

  予读唐史,见高宗幸张公艺家,问其九世不分之状,书忍字百余以对,于是兴感。嗟乎,人为血气所使,至于凶于而身害于而家何限?昔成王之命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叔孙豹之慨季孙,其御者曰:“鲁以相忍为国。“赵襄子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平驭吏醉污丞相车茵当斥,丙吉曰:“西曹第忍之。“柳玭《家训》曰:“肥家以忍顺。“杜牧之《遗兴诗》曰:“忍过事堪喜。“司空图曰:“忍字敌灾星。“《说苑丛谈》云:“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吕存仁亦云:“忍诟二字,古之格言,学者可以详思而致力。“然则忍之一字,自宰相至于士庶,人皆当以此为药石。予自壮至老,以贱且贫,故受侮于人屡矣。复思前哲有“德量自隐忍中大“之语,益自勉励,逆来顺受,不与物竞,因作《劝忍百箴》,愿与天下共之。每箴皆事为之句,入经出史,各有考据。公卿大夫四民十等,家置一本,朝夕看阅,亦足少补德量之万一,毋忽幸甚!

时至大三年良月吉旦四明梓碧山人许名奎叙。

《卜筮正宗》

一卦和同,张公艺家门雍睦;六爻同击,司马氏骨肉相残?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事典含忍部

含忍部杂录

官箴忍之一事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是先务若能清慎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办书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此处事之本也谚曰忍事敌灾星少陵诗曰忍过事堪喜此皆切于事理为世大法非空言也王沂公常说吃得三斗酽醋方做得宰相盖言忍受得事萤雪丛说忍之名一也而用不同必有忍其乃有济小不忍则乱大谋此皆圣贤之所谓忍忍于不善也所谓吉德也而世俗之所谓忍如猜忍刚忍之类乃是忍于善而就不善也所谓凶德也王导不忍美人之劝酒恐为见杀则强为之饮此则不忍也正所谓忍于不善而就善也非吉德而何王敦之不顾美人之死而不为之饮此世俗之所谓忍忍于善而就不善也非凶德而何天之报施必以其类观王导王敦之后兴衰祸福盖可见矣然则不忍者正人之本心孟子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也而世俗之所谓忍者残义害善之本杀身覆族之由也项羽为人不忍虽不能成事要之良心犹在伍子胥为人刚戾忍诟虽能成事然良心丧失尽矣子家子曰一□之不忍而终身□乎王导能忍事此皆忍于不善以就善之谓尝观唐张公艺九世同居家无异议人问其故公艺即书忍字以对亦鉴王敦之得失也辍耕录睦人邵元同先生桂子尝作忍默恕退四卦揭之坐隅真得保身慎言絜矩知止之道者矣其忍卦曰忍亨初难终吉利君子贞不利小丈夫彖曰忍刚发乎内柔制乎外故亨初若甚难乃终有吉唯君子为能动心忍性不利小丈夫其中浅也象曰刃在心上忍君子以含容成德初一小不忍则乱大谋象曰小不克忍成大乱也次二必有忍其乃有济象曰能忍于中事克济也次三一朝之忿亡其身以及其亲象曰一朝之忿至易忍也亡身及亲祸孰大焉次四出于跨下以成汉功韩信以之象曰跨下之辱小辱也成汉之功大功也次五张公艺九世同居书一忍字以对于天子象曰同居之义忍克致也积而九世有容德也上六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象曰方刚之气忍则灭也形而为斗自求祸也

通鉴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幸其宅问所以能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上善之赐以缣帛

《台湾私法物权编》第八部分

闻尝粤稽张公艺九世同居,猗欤休哉,古风之隆也,而今人罕多觏也。然观于水之一源,常分为万派;木生本一轮,并发为千枝。物理固有如斯,于人何以异是。

《台湾纪事》附录三

人伦盛事

柳芳氏族论:三世有三公曰膏梁,有令仆曰华腴,盖富贵足称也。近日人伦盛事,如古所称义门者,恒不多觏。按录异传,周时尹氏贵族,数代共居,食口数千;尝遭饥荒,罗鼎镬作糜之声闻数十里中;临食失三十人,入镬中垦取镬底糜饭,镬深大,故人不见也。魏书:杨播一家之内,男女百口,缌服同爨,庭无间言。又博陵安平李几,七世同居共财,家有二十二房、一百二十八口,长幼济济,风礼着闻。事文类聚:郭隽字宏文,太原人,家门雍穆,七世同居。又刘君良四世同居。南唐书:江州陈氏宗族七百口,每食设广席,长幼以次坐而食之。唐书: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临幸,书忍字百余以进。宋史:陈兢安德人,十八世同居,太祖旌其门曰义门。又李昉子孙数世,至二百余口,犹同居共爨。汉书:樊重亦三世共财。元史:张闰八世不异爨,家人百余口无间言。明纪:郑济家十世同居,谓不听妇人言云。

《坚瓠集》坚瓠三集卷之二目录

忍字箴

陈白沙忍字箴曰:七情之发,惟怒为遽。众怒之加,唯忍为是。当怒火炎,以忍水制。忍之又忍,愈忍愈励。过一百忍,为张公艺。不乱大谋,乃其有济。如其不忍,倾败立至。缁川杨洪道亦着六忍。一曰忍触。二曰忍辱。三曰忍恶。四曰忍怒。五曰忍忽。六曰忍欲。此六忍者。戒之一身则一身安。戒之一家则一家安。推之以处人已之间。则所遇皆安。而悔尤俱寡矣。

《大学衍义补》卷八三

唐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高宗封泰山,车驾幸其家。

《媚幽阁文娱》媚幽阁文娱传

几埒张公艺陆子静之义门。本翁孝友敦睦有教也。

《宋稗类钞》第3部分

罗大经云。张耳陈余变姓名为里监门。余不受里吏笞。耳责而数之耳之见过余远矣。余卒败死泜水上而耳事汉。富贵寿考。福流子孙。非偶然也。大智大勇。必能忍小□小忿。彼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岂与琐琐者校乎。东坡论子房颍滨论刘项。专说一忍字。张公艺九世同居。亦只是得此一字之力。杜牧之云。包羞忍□是男儿。

《广卓异记》

驾幸孝义家张公艺

右按《唐书》:张公艺,郓州人,九代同居,贞观中,诏加旌表。麟德二年,高宗皇帝有事于泰山,路过郓州,幸其宅。诏问孝义之由,公艺但于纸上书百余个“忍”字,因赐以缣帛。

《庄靖先生遗集》卷之八

刘济之忍斋记

彭城刘君巨川治别室之西偏订曰忍斋卜日会诸同志落之鹤鸣怪而问焉刘君曰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在人则尤甚焉人情甚不美小有不协至于按剑相怒没齿而恨不解是何耶血气之所役也忍之之意非敢望于人葢将以自警耳孔子语门弟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成王命君陈亦曰必有忍其乃有济圣贤以忍之一字谆谆而告人者于血气方刚之时而戒之也昔之人有能之者如张公艺之忍于家朱将军之忍于敌耳余为功名而忍王谢为性命而忍元载以鼎餗之讥忍于笑翁思以狗曲之辱忍于醉师德之忍于唾怀祖之忍于骂是皆不以一忿而动其气其得圣贤之心乎吾名吾斋亦犹是也鹤鸣喟而叹曰异哉未有无事而忍者若子之言所以自处者得之恐非所以处人者得之于己失之于人可乎夫情深则怨匿理到则心服与其匿怨孰若服心我以情怒彼以理屈则门外负荆者踵接矣莫不释然开怡然畅廓然通无一毫芥蔕于胸臆初以自警卒能警于人过此以往足之所履皆君子之忍斋也独戚戚于一室之内何其自狭也刘君于是矍然而起拱手而谢曰厚矣子之托吾境也请刊其说于石以广其传

《德育古鉴》

郑大郁有云:「大凡吾人处兄弟之间,偶有不相惬处,即宜明白说破,随时消释,无伤亲爱。看大舜待傲象,只是不藏怒、不宿怨,所以为圣。今人外假怡怡之名,而中怀嫌隙。至于阴妒明结而不可解,是自乖其天性也。」愚按此论最佳,陈几亭所以极言张公艺忍字之非也。然忍不必定是藏蓄不发,当如俗说耐得事一般,或加我所不堪,便随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耳!此其无知耳!失误耳!此其所见小耳!其利害能有几何?不使之入于吾心,则虽日犯我者十数,可不至形于言而征于色矣!是谓善处忍者。此说本司马温公,足救忍字之误。

《忍经》

原序

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为仁者事也,惟宽恕二字能行之。颜子云“犯而不校”,《书》云“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谓也。韩信忍于胯下,卒受登坛之拜;张良忍于取履,终有封侯之荣。忍之为义,大矣。惟其能忍则有涵养定力,触来无竞,事过而化,一以宽恕行之。当官以暴怒为戒,居家以谦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于人。好善忘势,方便存心,行之纯熟,可日践于无过之地,去圣贤又何远哉!苟或不然,任喜怒,分爱憎,捃拾人非,动峻乱色。干以非意者,未必能以理遣;遇于仓卒者,未必不入气胜。不失之偏浅,则失之躁急,自处不暇,何暇治事?将恐众怨丛身,咎莫大焉!其视吕蒙正之不问姓名,张公艺九世同居,宁不愧耶?愚因暇类集经史语句,名曰《忍经》。凡我同志一寓目间,有能由宽恕而充此忍,由而至于仁,岂小补哉!

九世同居

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临幸其家。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

《罗氏识遗》卷三忍字二义

小说著太公劝忍之言曰:吞钩之鱼,悔不忍饥;罹网之鸟,悔不忍飞;人生误计,悔不忍为。故唾面将襟拭,嗔来把笑迎,则知辱之当忍矣。被骂招功德,嗔来送福田,则知忍之为福矣。数语虽不真出太公,而著忍字之益,甚备。又唐人诗曰:忍事敌灾星,灰心缘忍事。张公艺至以百馀忍字九世同居,皆有得于惩忿窒欲之效然也。然忍有二义,鄱阳饶氏解《论语》“是可忍也”章,谓忍有甘忍之忍,有容忍之忍。甘忍之忍,正夫子责季氏之意,如州吁阻兵而安忍及经言残忍、忍人,大抵甘忍,为之而不顾。其说忍字有是非。梅亭李氏言:忍有二,有抑情之忍,有知道之忍。抑情之忍如饥忍食,砭忍楚,堤漏川决闲之惟艰;知道之忍则克己而复于礼,礼人而反其敬,如壹而霁,冰而澌,容而消之,所过皆化。其说忍字有浅深。人能由抑情之忍,以造知道之忍,又能戒其甘忍之忍,然后忍字之义方备,不然季氏州吁之忍亦忍也。

《新锲宗先生子相文集》新锲宗先生子相文集卷之一

传称张公艺以忍合九世。即公后岂论九世哉。余于是益有感于公之所为心者厚也。公虽老。发仅华白。颜色复润。好蹑冠迎客。步翩翩然。举不重也。斯神气蓄而精意不漓。繇此以至百年。奚恠焉。昔人有以身系天下安危三四十年者。言其人所急也。江淮人以安危托公。计时且久。课广狭虽殊。其为人所急钧也。人人思其所急。则无不愿其长久以成吾私。即公百年。岂厌人望哉。乡大夫学士先生征祝于余。余则请以人之望公者。以为公祝诸大夫学士。先生起席曰。信可祝哉。于是命书之似俟拜公中堂。而袭采以进焉。

《能改斋漫录》卷四辨误

五世九世同居

王彦辅《麈史》载:“张翁朝议为予言:‘潞州有一农夫,五世同居。太宗讨并州,过其舍,召其长讯之曰:若何道而至此邪?其长对曰:臣无他,惟能忍耳。’”此与唐张公艺事同。按《唐书》:“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有事太山,临幸其居。问其本末,书忍字百余以对。天子为流涕。”

卷十二记事

富家翁爱其弟

大丞相冯公当世,记富家翁有宅于村者。亲既终堂,其兄甲不忍群雁异飞,而友爱其弟乙甚厚。乙安乐之,未尝有违言。久之,乙既有室,不令。日咻其夫使叛其兄,乙牵于爱而听之。而甲之所为,无不善者。欲开衅隙,而无其端。于是甲有善马,爱之甚至。虽亲旧求借,辄以他马代之。乙欲激其怒,乘甲之马出,杖折其足。甲归而见之,且喻其意。谓其仆曰:“去之,而新是图。”甲复有花药之好,列槛数十,皆名品也,且其手植焉。灌溉壅培,不倦其劳。乙又将缘是以激之,乘闲锄而去之。甲曰:“吾欲去是久矣,而未果也。”因犁其地,而殖之谷。乙悟其非,且将悔之,而其室未厌也。甲既鳏处,而有爱妾,若将终身焉。处之侧室,未尝一与家事。其妇踵门而数之,诟骂毁辱,无所不至。妾不能堪,而诉其主。甲曰:“吾之过矣”,因逐其妾。其妇闻之,愧汗浃背,且曰:“妾不幸,不及事舅姑,而无以为学,以至于此。而不知伯氏之德量如是之宽裕也。”乃正冠帔,而拜于庭,以谢不敏。卒为善妇,以相其夫,而肥其家。若甲者,可谓贤矣。求之古人,若张公艺可以配之。当世且言,偶忘其姓氏。惧其湮没而无闻也,故书其大概,以俟太史氏。

《蕉轩随录》卷三

累世同居乾隆二十四年陕西巡抚钟音题报乾州民宁尔强八世同居,又乾隆三十年陕西巡抚和其衷题报泾阳县贡生张七世同居,均蒙高宗纯皇帝御赐诗章并上用缎匹。按乾隆间山西巡抚觉罗石麟题报翼城县生员李煊七世同居,安徽巡抚准泰题报桐城县监生钱云凤七世同居,福建巡抚陈宏谋题报漳州府贡生陈茂椿六世同居,直隶总督方观承题报任丘县民徐岱七世同居,陕西巡抚和其衷题报朝邑县民薛务本八世同居,洵为熙朝盛事,张公艺不得专美于前矣。

《许黄门先生文集》黄门集卷十

祭门生董虞卿

嗟嗟伤哉虞卿吾见子去何不见子归耶嗟嗟伤哉尝谓生死夜旦何足为意今吾哭子泪承睫而涕交颐念子少也志远而无前言大而无当年富气盛也则宜子长而陶师友鉴成败憬然以悟不旋踵而知非子既老成阅世久经变熟大言默若瘖启口则皆凿凿远志阨于命折节更为卑卑家居确守张公艺之忍物忤但啜唐衢之悲宁负我而不忍人负宁欺我而不忍人欺此古昔长者之行也子殆庶几然历五试而屡黜不进阶一命而青毡绛帷乃又未中寿而永逝亶乎得数之奇吾论子平生葢棺之后信义无腼颜伦纪无惭德硁硁卓行吾亦取资焉而岂阿私彼科第官班果何等物而宁舍其大者以其琐琐与余子较得失为雄雌吾方迟子谢事归休倡厉乡之后生有志共存古道而遽如斯故吾哭子不为游从而恨拔俗者鲜不为亲旧而伤知我者谁力疾抚棺子有知十双泪一奠灵其格思

《明本释》卷上

修身者齐家之本

易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大学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曰反身不诚不顺乎亲矣孟子曰家之本在身又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夫闺门之内严过则伤恩慈过则渎慢故濂溪谓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疎惟修身慎行使之有所矜式而自化则恩不伤而用力寡故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武阳朱汉上谓言行有法而家人化卦终亦不过曰反身而已大抵正君御下以至治国平天下圣贤莫不以修身为先慎独其要乎

《曹月川集》

古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麟德中髙宗封泰山幸其宅召公艺问其所以睦族之道公艺取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协由尊长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为乖争茍能相与忍之则家道雍睦矣上善之赐之缣帛吾家倘欲以雍睦传世上为祖宗出色下为子孙垂训当以张氏为法母曰我恶人也岂敢效好人哉

《陶甓公牍》卷十二

歙民曩饶于经济慕张公艺之风以同居合爨为美谈兵燹而后荡析离散有孝廉父别居者矣就目前大势论之析产者多共产者少

《海忠介公全集》卷之四

张公艺以九世闻,无能改于武后之非,而重高宗隐忍之过,君子尤焉,公不为无忍不为百忍,白日青天其心其事,大率如此。

《清夜钟》第八回狂言竟至杀身坚忍终伸大怨

书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张公艺坚持百忍,不特伦理所赖,实亦性命攸关。

《温恭毅集》第2部分

张公艺九世同居九世后云何吾家指日繁其析箸于是举所息八千金而中剖之戒相友爱如吾侪遂杜门静摄不复言贾事

《滹南遗老集》滹南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问之书忍字百余以对葢言忍之甚也新书去百余字意不完矣

《滹南遗老集引》第2部分

张公艺九世同居,髙宗问之,书忍字百余以对,盖言忍之甚也。新书去百余字,意不完矣。

《王郭两先生崇论》郭青螺先生崇论卷之八

书忍

唐张公艺九世同居帝问何以致此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光禄卿王守和尝于几案间书忍字、明皇问曰卿名守和、巳知不争、好书忍字、尤见用心、守和奏曰臣闻坚而必断、刚则必折、万事之中、忍字为上。书曰必有忍、其乃有济。谚曰一忍敌灾星。少陵诗曰忍过事堪喜。吕含人本中云、忍之一事、众妙之问。忍之为用。大矣。

《白沙语录》

《忍字赞》忍七情之发,惟怒为遽。众逆之加,惟忍为是。绝情实难,处逆非易。当怒火炎,以忍水制;忍之又忍,愈忍愈励。过一百忍,为张公艺。不乱大谋,其乃有济。如其不忍,倾败立至。

《纯正蒙求》

 唐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闾。唐高宗尝幸其宅,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协,由尊长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为乖争,苟忍,则睦矣。

《续世说》第1部分

张公艺郓州人,九代同居。高宗有事泰山,亲幸其宅,问其义居所以久。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续幼学歌》同居十二家

樊重(汉,三世)郎方贵(晋,三世),博陵李几(七世)详。河中有姚氏(十三世),杨播(魏,百口共爨)刘君良(隋,四世)。唐有张公艺(九世),九世乃郑倚。会稽裘承询(十九世),陆九渊(累世义居)并闻。(三人皆宋人)次则张润(元,八世不异爨)是,浦江郑氏门(明人)。

《胡仲子集》

善人君子天实相之张公艺李自伦之流厯

《萤雪丛说》

予家子曰: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恶乎?王导能忍事,此皆忍于不善以就善之谓。尝睹唐张公艺九用同居家无异议,人间其故,公艺即书忍字以对,亦鉴王敦之得失也。

《迂言百则》

陈白沙忍字赞七情之发惟怒为遽众逆之加惟忍为是绝情实难处逆非易当怒火炎以忍水制忍之又忍愈忍愈励过一百忍为张公艺不乱大谋其乃有济如其不忍倾败立至

《黄庭坚诗全集》第1部分

去年笋已长,今年笋又生。

高低相倚向,浑如长幼情。

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

居然抱慈孝,根底信天成。

吾闻唐之人,孝行常欣欣。

郓州张公艺,九恣同一门。

大帝闻其名,衡茅降至尊。

冯宿丱岁时,随父庐祖坟。

父子相随孝,灵芝特地春。

《黄金策》

一卦和同,张公艺家门雍睦(如占身得六爻安静,无冲破克害,反相生合,则主其人家门欢好,如张公艺九世同居,上和下睦也。)

《国朝献征录》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卷之八十三

先生家富丁繁,每欲效张公艺,以齐之诸弟,或不遵先生,曰是吾德薄,古人强之终生异也,于是隐于梅溪……

《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三十七

同居不析产,能法张公艺。昔人尚孝友,子孙知好义。

《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一万二千十五

《关睢》德教行,何取张公艺。

《册府元龟》卷一百三十八帝王部·旌表第二

三年有事泰山,路过郓州,闻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帝亲幸其宅,问其义繇。

《陔余丛考》卷三十九

累世同居

世所传义门,以唐张公艺九世同居为最。然不自张氏始也。《后汉书》:樊重三世共财。缪彤兄弟四人,皆同财业,及各娶妻,诸妇遂求分异。彤乃闭户自挝,诸弟及妇闻之,悉谢罪。蔡邕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又陶渊明《诫子书》云: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幼春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是此风盖起于汉末。今按历代义门见于各史孝义、孝友传者,《南史》十三人,《北史》十二人,《唐书》三十八人,《五代》二人,《宋史》五十人,《元史》五人,《明史》二十六人。其尤盛者,张公艺之先,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皆躬造而表其门,至公艺又被唐高宗褒谕,此一家而旌于三朝者也。江州陈氏宗族七百口,每食必共坐,犬百余亦共牢,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已见《五代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vudw.com//mjccby/122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