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年7月8日是第16个“世界过敏日”,主题为“同病共治”。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可能是主要因素,据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统计:过敏的患病率已达22%,预计在未来数年全球将有一半人口患上过敏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过敏性疾病多种多样,涉及上下呼吸道、皮肤、消化等多系统,你真的认识什么是过敏吗?

来来来,看中山三院变态反应(过敏)学科三位专家的“一站式”解答!

过敏性鼻炎:儿童哮喘:特应性皮炎:

专家介绍:杨钦泰主任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耳鼻咽喉头颈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行业协会耳鼻咽喉头颈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用药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健康促进会过敏分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TherapeuticsandClinicalRiskManagement》编委;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

年入选广东省首批杰出医学青年人才,主要诊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特别擅长鼻科相关疾病及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

1、鼻腔鼻窦炎症性疾病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出血、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鼻窦炎等。

2、鼻腔鼻窦各种良恶性肿瘤如鼻窦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纤维血管瘤、纤维瘤、骨瘤、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鳞状细胞癌等。

3、鼻-颅相关疾病如脑脊液鼻漏、脑膜脑膨出、垂体瘤、脊索瘤、颅咽管瘤等。

4、鼻-眼相关疾病如慢性泪囊炎、外伤性视神经病、甲亢毒性突眼、眼眶内侧肿瘤、眼眶内侧异物等。

5、鼻-咽相关疾病如小儿腺样体肥大、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咽癌等。

发表相关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在《新英格兰杂志》等国际杂志发表SCI文章15篇,发表科普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参与编写相关专著3本。承担13项国家(主持2项国自然面上项目)、省、市级科研课题。

专家介绍:陈壮桂主任

医院儿科主任、变态反应科副主任、PICU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救治三线专家;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专业人才获得者;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佛山市社会保险医学专家库成员;

广州市残疾预防及综合干预专家库专家;

TherapeuticsandClinicalRiskManagement编委;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互联网+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儿童危重病学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新生儿学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工作委员会常委;

广东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儿科呼吸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儿童重症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儿童重症医学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儿科呼吸感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儿科与临床工程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

从事儿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临床救治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儿童重症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儿童哮喘病发病机制研究、儿童过敏性疾病临床的规范化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近年来以第一/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在中华儿科杂志、中华临床和病毒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FrontiersinCellandDevelopmentalBiology,JournalofAsthma,BMCInfectionDiseases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科普专著2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民生科技重大项目等课题14项。

专家介绍:冯佩英主任

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菌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皮肤病与性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性皮肤病学组成员;

国际人和动物共患病大会组织(ISHAM)着色芽生菌病组秘书。

擅长各种皮肤病、性病的诊治,尤其擅长诊治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包括皮肤真菌、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皮肤慢性溃疡,皮肤肉芽肿,湿疹皮炎,脱发等等。从事皮肤性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近20年,曾多次赴荷兰皇家科学院真菌多样性中心学习交流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暗色真菌和双相真菌的致病性与分子进化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共8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文章12篇。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ivudw.com//mjccys/111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