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么大,宝宝去看看!

研究表明,宝宝从出生后1个月开始就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持续到大约6岁。0-3岁是宝宝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人类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是通过眼睛来实现的,眼睛发育正常与否、有眼病能不能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对宝宝的一生都会有影响。1-2个月

婴儿出生时只有光感,慢慢的能看清眼前15-30厘米内的物体,可以协调地注视物体,眼球可随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90°;喜欢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物体,喜欢看妈妈。

3-6个月

3个月时出现手眼协调,具有注视与两眼固视能力,视网膜已有较好的发育,会用手去抓跌落的物体,并开始认识妈妈和熟悉的物品;能分辨熟人和陌生人。能由近看远,再由远看近,对颜色开始敏感。

6-12个月

两眼可以对准焦点,会出现寻物反应。可以辨别出物体的远近和空间,开始出现了立体的知觉。1周岁时视力约为0.25,可以注视3米远的物体,能区别物体形状,开始喜爱看图画。

1-3岁

能看见细小的东西。已初步形成空间立体感,开始对远近、前后、左右有了认知。3岁时各种眼部生理反射已形成并趋于稳固,已经快接近成人视力了,视力约为0.5。能判断出物体的大小、上下、内外、前后、远近等空间概念。

4-6岁

视力逐渐成熟,可以达到0.6-0.8,视力的清晰度增加,喜欢翻阅图书,辨别图案的方向,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准。

视力低常:指3-5周岁﹤0.5,6周岁﹤0.7,或者两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

常见的宝宝视力发育异常表现

不愿意和家长对视,对交流不感兴趣;看物体的时候眼球来回抖动;喜欢眯眼睛、抬头、歪头、低头视物;看电视时喜欢凑得很近;看东西时眼球移向内侧或外侧,走路时常常跌倒或抓不准东西;遮住一眼,马上吵闹、抗拒,而遮另一眼不会;看近的小玩具或手机出现了“斗鸡眼”;到户外阳光下,经常闭起一眼。此时,家长医院检查,看看是否屈光不正(高度远视、近视、散光)、屈光参差、斜视、弱视等。屈光不正

医院进行散瞳验光。儿童眼睛调节力强,如果验光是不散大瞳孔,则不能把调节引起的屈光改变因素去除,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斜视(斗鸡眼)

大部分患有斜视的宝宝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他们只能用一只眼睛注视物体,没有融像能力和立体视觉,不能准确分辨物体的前后距离。目前认为的斜视最好治疗时间是5~7岁,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后,一般只能改善外观,而不能恢复双眼的视觉和协调能力。

弱视一般情况下,3-5岁的宝宝,如果视力检查结果达到0.5以上,且散瞳验光的散光度数低于75度,则不必刻意采取措施。但是如果散瞳验光的散光度数大于度,则一定要戴眼镜进行矫正。

其他较为常见的眼部疾病

麦粒肿麦粒肿又叫“针眼”,是眼睑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在开始的时候,局部会有红肿、病痛,随后眼睑会隆起一个比米粒小的疱,触压时会感到疼痛。医院切开排脓,脓出后再涂上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如果比较小,家长可以自己在家护理患儿:用干净的热毛巾敷,每次15分钟,每天3次;当脓肿成熟时,小脓肿的自行破溃后,用消毒纱布拭去脓液。这个方法成人也可以用哦!眼睛泪汪汪(泪囊炎)

表现:宝宝看上去眼泪汪汪,眼睛分泌物多,总也擦不净。

新生儿泪囊炎的发病率约5%~6%,是新生儿常见的眼病之一。多数是由于宝宝刚出生,内鼻泪管的下端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被一层先天性残膜封闭,或是被上皮细胞残屑阻塞引起泪道阻塞,使泪液不能导流入鼻腔而致溢泪;还有很少一部分是由于鼻泪管骨性管腔狭窄或鼻部畸形,泪液和泪囊内分泌物无法排出,细菌得以在泪道中贮积和繁殖,形成泪囊炎,家长要带宝宝来院就诊。

眼睛又红又痒(结膜炎)

表现:如果宝宝的眼白和下眼皮内侧发红,眼睛会流泪或有较多的分泌物,很可能得了结膜炎,也叫“红眼病”,家医院就诊。

特别提醒:白瞳症

表现:宝宝眼睛瞳孔看起来是白色的。

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这类疾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现,情况往往比较严重。如医院就诊,可能会引起失明,甚至危及生命。

幼儿护眼秘籍

“世界这么大,宝宝去看看”。建议每天在室外2小时,或者每周12-14小时;可以是晴天也可以是阴天。

环境光线强弱适合,尽量少看电子屏幕,保持正确读写姿势。书本的字体要清晰,不建议选用反光强的纸质。点击此处查看“读写姿势”“防蓝光眼镜”详情

每天保证充足睡眠,在黑暗的环境下睡眠。

多吃有助眼睛健康的食物,包括富含维生素A、B2、锌、钙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深色蔬菜,乳制品(奶酪)、鸡蛋、瘦肉、鱼肉等食物。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尽量不喝饮料。

定期检查:宝宝出生后2个月左右就可以去眼科筛查先天性眼病。1周岁左右就可以进行屈光度检查,尤其是父母亲有高度近视、弱视。3岁前后的孩子能配合各项视力相关检查以及角膜曲率和眼轴的测量,了解远视储备,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学龄期可定期参加幼儿园、学校的体检,医院就诊(比如散瞳验光)、及时治疗。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ivudw.com//mjcczz/111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