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头痛是一种自觉症状,可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常见的如高血压、感冒、鼻窦炎、神经官能症、颅脑疾患等。
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所在,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故外感六淫,上犯巅顶,阻遏清阳;或内伤诸疾,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
感受风寒,上犯于头,寒凝血滞,经脉拘急;外感风热,上扰于头,气血逆乱;或风夹湿邪,蒙闭清窍,清阳不升,都可导致头痛。
情志内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空;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上冲,清窍不利;恣食肥甘,脾虚不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浊阴不降;脾虚气血不足,产后、病后、劳伤等造成气虚血少,不能上荣于脑,均可引起头痛。
此外,久病入络,或跌仆震伤,使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1.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多属实证。外感风寒者,头痛多连项背,恶风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外感风热者,头胀痛,甚则头痛如裂,恶风发热,面赤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外感风湿者,头痛如裹,肢体沉重,苔白腻,脉濡。
2.肝阳头痛头痛目眩,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干苦,夜寐不深,舌红苔黄,脉弦。常因精神紧张或情志所伤而发或加重。
3.气血虚头痛头痛而晕,痛势绵绵,遇劳则甚,神疲乏力,心悸,面色不华,唇色淡红,舌质淡,脉细无力。
4.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撞击史,舌有瘀斑,脉细涩。
5.痰湿头痛证见头重坠而痛,多伴有肢体怠倦,胸闷不舒,时吐痰涎,舌苔厚腻,脉濡缓。
1.外感头痛
治法:祛散外邪,通经止痛。取手足少阳、阳明;足太阳经穴。针宜泻法。
处方:风池、头维、通天、太阳、合谷、外关。
方义:本方以近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通天疏散太阳;风池和解少阳;头维、合谷清泄阳明;外关通于阳维脉。上述诸穴共收祛散外邪、清头止痛之效。太阳为经外奇穴,有清头明目之功。本方通调三阳经气,又能使脉络通畅,气血和调,而止头痛。风寒头痛者袪风寒,通络止痛。用平泻法。选用风府、大椎。刺风府、大椎,能袪风寒、清阳而治风寒头痛。
2.肝阳头痛
治法:平肝潜阳,清头明目。取足少阳、厥阴、少阴经穴。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①悬颅、颔厌、太冲、太溪;②太冲、太溪(补)。
方义:足厥阴经脉达于巅顶,足少阳经脉布于头之两侧,故取悬颅、颔厌使针感直达病所,有清泻肝胆之热、息风镇痛作用;远部取太冲平肝潜阳;太溪滋补肾阴,育阴潜阳。
3.气血虚头痛
治法:补养气血,填精益髓。取督脉、背俞穴和足阳明、太阴经穴。针宜补法。
处方:①上星、血海、足三里、肝俞、脾俞、肾俞;②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脾俞。用补法,针灸并施。
方义:督脉并入脊里入脑。本方取上星调和督脉,和血止痛;足三里、血海健脾益胃,补气养血;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故取肝、脾、肾的背俞以养血、藏血和填精充髓,使气血充盛,髓海得以充养而头痛可止;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可温运脾胃气机;加灸脾俞、肝俞以旺盛血气,血气得充则虚性头痛可愈。
4.瘀血头痛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定痛。取阿是穴和手阳明、足太阴经穴。针用补泻兼施法。
处方:阿是穴、合谷、三阴交。
方义:取阿是穴主要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同时选用合谷及三阴交穴,以理气和血止痛。
5.痰湿头痛
治法:通经气,化痰湿。用平补平泻法。
处方:丰隆、阴陵泉。
方义:刺阴陵泉、丰隆,有健脾渗湿化痰之效。
1.温针用较粗毫针刺颈部风府、哑门、风池等穴,每次用1~2穴,温针灸3~5壮,隔1~2日1次。适用于偏于虚寒的头痛。
2.皮肤针用皮肤针重叩太阳、印堂及头痛处至出血,加拔火罐。本法适用于风袭经络、肝阳亢逆引起的头痛。
3.穴位注射于肩胛内上角(天髎)找敏感点,向肩胛冈上快速注射10%葡萄糖液15ml,产生明显酸胀感,1~2天1次。适用于偏头痛。顽固性头痛,用普鲁卡因和咖啡因混合液(0.25%普鲁卡因3.5ml,咖啡因0.5ml)注入风池,每穴0.5~1ml。或在压痛点内注射0.1ml。另:肝阳头痛可用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注射液;其他头痛可用当归注射液,每次选2~3穴,每穴注入0.5~1ml,每日1次。
1.风池足少阳胆经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①中风、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感冒、鼻塞、鼻衄、目赤肿痛、口眼?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颈项强痛。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临床经验:①落枕左右扭转不利,独取风池有效;②脑血管痉挛眩晕,配合谷、丰隆、解溪;③高热头痛,配风府、合谷、曲池;④外感风寒,配大椎、合谷、昆仑;⑤目视不明,配五处;⑥假球麻痹之吞咽困难、语言不利,配廉泉、崇骨。
2.头维足阳明胃经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症。
操作:平刺0.5~l寸。
临床经验:①偏头痛,有热配合谷,兼风配风池;②头昏目眩,配天柱、攒竹;③泪多有热,配攒竹。
3.通天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即承光穴后1.5寸。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鼻塞、鼻衄、鼻渊等鼻部病证。
操作:平刺0.3~0.5寸。
临床经验:鼻痔,独取通天可获显效。
4.太阳奇穴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症。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临床经验:①中风先兆,配中冲;②感冒头痛,配列缺、外关;③上下牙痛,配下关、颊车;④热病无汗,补合谷、泻复溜;⑤风疹,配曲池;⑥热伤气阴,脉微欲绝配复溜、中极。
6.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症;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直刺0.5~1寸。
临床经验:①三焦热盛耳聋,配听会;②胁肋痛,配内关、阳陵泉。
7.风府督脉
定位: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1寸。
主治:①中风、癫狂痫、癔症等内风为患的神志病症;②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肿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内、外风为患者。
操作: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临床经验:①中风先兆,配水沟、合谷、中冲;②后头项部疼痛,配后溪。
?
8.大椎督脉
定位:后正中线上,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症;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临床经验:①外感发热无汗,配风池、合谷;②半身不遂、肩关节脱臼,配巨骨;③疟疾,配间使、后溪。
9.悬颅足少阳胆经
定位:头维穴与曲鬃弧形连线的中点。
主治:①偏头痛;②目赤肿痛;③齿痛。
操作:平刺0.5~0.8寸。
临床经验:风热头面肿痛,配头维、风池、太阳、下关、颊车(诸穴点刺)、合谷。
10.颔厌足少阳胆经
定位:头维穴与曲鬃穴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界处。
主治:①偏头痛,眩晕;②惊痫;③耳鸣、目外眦痛、齿痛等五官病症。
操作:平刺0.5~0.8寸。
临床经验:眼病引起的偏头痛,配悬颅、悬厘、合谷。
11.太冲足厥阴肝经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操作:直刺0.5~0.8寸。
临床经验:①崩漏,配三阴交;②小儿惊风,配水沟、合谷;③高血压眩晕,配内关、足三里;④疝气,配中注、四满、关元;⑤溏泄,配神阙(灸)、三阴交。
12.太溪足少阴肾经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症;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直刺0.5~0.8寸。
临床经验:①肾虚头晕目眩,独取太溪可获显效;②咽喉干痛、咯血,配列缺;③泌尿系感染,配膀胱俞、中极、水道;④全身水肿,配水分、气海、水道。
13.上星督脉
定位:囟会穴前1寸或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①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等头面部病证;②热病,疟疾;③癫狂。
操作:平刺0.5~0.8寸。
临床经验:①阳热鼻衄,按压上星穴可迅速止血;②鼻渊流涕,配口禾髎、风府;③热盛头痛,配百合、列缺。
14.血海足太阴脾经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至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月经病;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操作:直刺1~1.5寸。
临床经验:①崩漏,配隐白可获显效;②荨麻疹,配曲池;③血瘀的痛经、经闭,配气穴、关元、三阴交;④贫血,配关元、气海、足三里。
15.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证;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临床经验:①胃炎,配中脘;②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配中脘、天枢;③便秘,配三阴交、合谷;④下肢瘫痪,配环跳、阳陵泉、悬钟。
16.肝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①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②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③癫狂痫;④脊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
临床经验:①雀目,独取肝俞可收速效;②肝肾虚目不明,配命门;③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配脾俞;④疳疾,配脾俞、章门、天枢。
17.脾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②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
临床经验:①脾虚水谷不化,配小肠俞;②肝病晚期出血,配肝俞、上脘。
18.肾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系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
临床经验:①风湿腰腿病,配委中;②肾虚水肿,配水分;③阳痿,配三焦俞;④遗精,配关元、中极、三阴交、白环俞;⑤小便频数,配气海;⑥耳内虚鸣,配足三里、合谷;⑦肾炎腰痛尿血,配志室、华佗夹脊穴。
19.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临床经验:①宫缩无力的难产,补合谷、泻三阳交;②产后血晕不识人,配水沟;③经后少腹痛,配关元;④湿热性淋病,配委阳(放血);⑤虚寒性淋病,配膀胱俞(灸);⑥尿闭,配中极;⑦遗尿,配膀胱俞;⑧夜尿,配关元;⑨子宫脱垂,配气海、维胞;⑩疝气偏坠,配归来。
20.丰隆足阳明胃经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症;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临床经验:①痰多咳嗽,配中脘;②胸痛如刺,配鸠尾;③高血压痰盛胸闷,配曲池、内关;④便秘,配阳陵泉;⑤癫配胞中。
21.阴陵泉足太阴脾经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临床经验:①各类水肿,配水分;②小便不通,配气海;③小便失禁,配阳陵泉、大敦。
22.哑门督脉
定位: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①暴喑,舌缓不语;②癫狂痫、癔症等神志病证;③头痛,颈项强痛。
操作: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临床经验:①中风舌强不语,配中冲(点刺放血);②聋哑,配听会、阳陵泉、足窍阴。
23.天髎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肩井穴与曲垣穴连线的中点,当肩胛骨上角凹陷处。
主治:肩臂痛,颈项强急。
操作:直刺0.5~1寸。
临床经验:肩背痛,配肩井、天髎、风门、膈俞。
24.关冲手少阳三焦经井穴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等头面五官病症;②热病、中暑。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临床经验:外感引起的舌炎,独取关冲可获显效。
25.内庭足阳明胃经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症;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临床经验:①胃火上牙疼痛,独取内庭可获显效;②目痛,配上星;③风火牙痛,配合谷;④口眼?斜,配颊车、地仓、下关;⑤三叉神经的第2支疼痛,配听宫、后溪。
26.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症;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症;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临床经验:①高血压出现的胸闷、烦躁、呕吐,独取内关有效;②心律不齐,配神门;③气逆胃病,配公孙;④食欲缺乏,配足三里。
27.天枢足阳明胃经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
临床经验:①急性呕吐,配支沟;②消化不良,食欲缺乏,配厉兑、内庭;③肠炎,痢疾,肠麻痹,配中脘、气海、足三里;④白带,配关元(灸)。
28.气海任脉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症;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症;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症。
操作: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临床经验:①遗精、白浊,配地机;②阳痿,配三阴交;③子宫脱垂,配维胞、百会;④经前寒气腹痛,配阴交、大敦;⑤胃下垂,配中脘、天枢、百会;⑥脱肛,配百会;⑦盗汗,配肾俞、合谷、复溜。
29.攒竹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动、眼睑下垂、口眼?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操作: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临床经验:①风热目视不清,配三间;②急性结膜炎,配鱼腰、太阳、合谷;③泪囊炎,配头临泣;前头痛,配上星、合谷。
30.体脉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耳后,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界处。
主治:①头痛,耳鸣,耳聋;②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0.3~0.5寸;或点刺放血。
临床经验:小儿热惊风,瘈脉放血,配合谷、印堂、太冲。
31.四神聪常用奇穴
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操作:平刺0.5~0.8寸。
32.百会督脉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①痴呆、中风、失语、瘈、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症等神志病症;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症;③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症。
操作: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
临床经验:①中风脱证,配关元、神阙(隔盐灸);②脱肛,配腰俞;③子宫脱垂,配曲骨;④肾虚耳鸣,配肾俞;⑤阳热盛前头痛,配上星、合谷。
33.率谷足少阳胆经
定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小儿急、慢惊风。
操作:平刺0.5~0.8寸。
临床经验:①风热咽喉肿痛,独取率谷有效;②耳鸣,耳聋,配耳门、听宫、听会、中渚。
34.后顶督脉
定位:强间穴直上1.5寸,或百会穴直后1.5寸。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
操作:平刺0.5~0.8寸。
临床经验:老年喜笑无常,配水沟可获显效。
35.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③癫狂痫;④热病。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临床经验:落枕不能左右活动,独取天柱可获速效。
36.印堂常用奇穴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症;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操作: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7.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足少阴肾经
定位: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病患;②头痛,头晕,目眩,失眠;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症;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⑥足心热。
操作:直刺0.5~0.8寸。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临床经验:①头顶疼痛,配百会、风府、印堂、四神聪;②肾虚咳喘,配关元、肾俞;③慢性咽炎,配合谷;④小儿惊风,配水沟、合谷、十宣。
38.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足少阳胆经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症;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1~1.5寸。
临床经验:①胆囊炎,独取阳陵泉有显著止痛效果;②肋间神经痛,独取阳陵泉有效;③肌腱疼痛,独取阳陵泉有效;④坐骨神经痛,配环跳、委中。
39.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合穴、膀胱下合穴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症;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
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临床经验:①急性肠炎,独取委中点刺放血可收速效;②项部疖肿,独取委中点刺放血可收显效;③股膝内侧疼痛,配足三里、阴陵泉;④腰痛,配肾俞。
1.头痛的辨证关键,首先要分清是外感头痛,还是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多由风邪夹寒、或夹热、或夹湿所致。内伤头痛有虚有实,或虚中夹实,如气血虚头痛为虚,瘀血头痛多为实,肝阳头痛有虚有实、或虚中夹实。查出原因,分清标本,辨别虚实,选穴施治。
2.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重(沉)痛,其痛多无休止,多属实证。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病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其痛时发时止(往往与劳累和情志等因素有关)多属虚证。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于头面,厥阴经上会于巅顶,故可以根据头痛部位,按其经络循行,辨证选穴。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3.除上述辨证选穴的原则之外,还可随症选穴,如目赤加关冲放血;面部烘热加内庭;呕吐加内关;便溏加天枢;气血虚头痛缓解后,酌灸肝俞、脾俞、肾俞、气海等穴;眉棱痛加攒竹;侧头痛加太阳;后头痛加瘈脉;头顶痛加四神聪。若按头痛部位分经选穴时,前头部(阳明经)选上星、头维,配合谷、攒竹、印堂;巅顶部(厥阴经)选百会、通天,配涌泉;侧头部(少阳经)选率谷、太阳,配外关、太阳、阳陵泉;后头部(太阳经)选后顶、天柱,配风池、委中。
张某,女,46岁。主诉:阵发性头部刺痛12年,加重1个月。自述于12年前因感受风寒及工作紧张而致头痛,此后反复发作,痛苦难当。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头痛”,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显。1个月前因遇大风致头痛加剧,以左侧为甚,痛如锥刺,夜间尤甚。舌质暗红,有紫斑,苔薄白,脉弦紧。诊断:神经性头痛。辨证为风寒侵袭,络阻血瘀;治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选取风池、百会、列缺、外关、太阳、阿是穴、三阴交。得气后施用泻法。针刺后加用艾条温和灸百会、风池、阿是穴。留针30分钟,起针后顿觉头痛大减,头清目明,当夜安卧。连针3次,其痛若失。为巩固疗效,又续针7次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扫描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南昌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vudw.com//mjcczz/7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