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

了解两眦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多与心和小肠有关。

[概述]

两眦为上、下眼睑内侧和外侧的联合处,内侧者钝圆而大,称为内眦或大眦,外侧者较锐而小,故称外眦、小眦或锐眦。两眦属五轮中的血轮,内应于心,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眦疾病常与心和小肠有关,属常见外障眼病。上下睑缘近内眦部各有一个小孔窍,为泪液排出之起点,名曰泪窍,故有关泪液、泪窍方面的疾病,亦归于两眦部疾病的范畴。泪为肝之液,肝肾同源,故冷泪常流多与肝血不足或肾亏虚有关。此外两眦近邻胞睑与白睛,发病可以相互影响,若心脾同病则睑眦肿起,心肺同病则胬肉滋生,由于两眦暴露于外,故外邪火毒,亦搏结于此而病红赤痒痛,或迎风赤烂。如内有心火,内外合邪,则病情加重。治疗上,如属外邪火毒者,当以辛凉疏解,邪毒自平;如为心火内炽,灼津耗液,当以苦寒泻心,则内火自消;如属心经虚火,当滋阴降火。如心脾、心肺、肝肾同病则可根据局部与整体辨证,灵活掌握补泻治法。另外两眦疾病还要结合点眼,洗眼等外治法,以增强治疗效果。如果两眦部形成有形之物,发展迅速,药物难以奏效者,则须手术割除。

第一节流泪症

[病名含义]

流泪症是以泪液经常溢出睑弦而外流为特征的眼病之总称。有冷泪与热泪之分。热泪者多为赤痛外障眼病症状之一;冷泪则是指目无赤痛翳障而经常流泪,泪水清稀而有冷湿感者。此外又有目风泪风、目泪不止、迎风洒泪及充风泪出等别名。本节主要讨论冷泪症。冷泪症类似于西医之泪溢,多因眼睑位置异常,泪道系统狭窄、阻塞或排泄功能不全引起。常见于老年人。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1)患眼不红不肿,亦无沙涩不舒感觉,遇风泪出,无风即止,泪液清稀而凉,重者时时频流,轻者时作时止,入冬或遇风增剧。

(2)按压睛明穴处,无粘液或脓液自泪窍溢出。

(3)冲洗泪道通畅或不通,或泪窍外翻,但无粘液外溢。

[鉴别诊断]

冷泪症与热泪症鉴别,两者均有泪水外流,但热泪症表现为泪水灼热粘稠,常伴目赤羞明、沙涩疼痛等症,而冷泪症表现为泪水清冷稀薄、目无赤涩疼痛等症。

[病因病机]

肝血不足—泪窍不密—风邪外引

肝肾亏虚流

不能约束泪液—泪溢睑外泪

气血不足症

椒疮邪毒侵及泪窍—泪道狭窄或阻塞—泪不下渗

[症治要点]

冷泪多虚证。迎风冷泪者,为泪窍虚而招邪,属轻症;无时冷泪多为脏腑自虚,多为气血不足或肝肾两虚。治疗以补虚为主,迎风泪多则加祛风止泪药,并可配合针灸。如泪道阻塞不通,则可先行泪道探插术,若探插无效,可考虑手术。

(1)内治

1肝血不足,外感风邪

主证:目无赤痛,迎风流泪,可兼面色少华,头晕目眩,脉细。

治法:补养肝血,兼祛风邪。

方药:四物汤加防风、白芷、羌活。

2气血不足,收摄失司

主证:目无赤痛,泪下频频,泪水清冷稀薄,常兼面色苍白,神疲体倦,健忘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收摄止泪。

方药:八珍汤加减。

3肝肾两虚,约束无权。

主证:眼泪常流,拭之又生,清冷而稀薄,兼头昏耳鸣,腰膝疲软,脉细弱。

治法:养肝益肾,固摄敛泪。

方药:左归饮加减。

(2)外治法:泪道高度狭窄或阻塞者,可行泪道探插术,仍不通者,可根据情况,考虑手术治疗。泪窍未阻塞者用针刺疗法效果较佳。取同侧睛明穴,进针5~8分深,轻度捻转,以出现酸麻胀为度。留针10~15分,每日或隔日一次。如冬天泪出较多,可将针烧热,待温后再针。

第二节漏睛

[病名含义]

本病指大眦头常有粘液或脓汁自泪窍外漏为临床特征的眼病,故名漏睛。见于《证治准绳》。为邪热久积所引起的一种顽固的慢性眼病,故《原机启微》称之为“热积必溃之病”。常为椒疮的一种合并症,还可能演变为漏睛疮,可单眼或双眼先后发病,多见于成人及老年人,女性发病率较高。新生儿亦可发生。本病类似西医之慢性泪囊炎,主要由沙眼或慢性鼻腔疾病,使鼻泪管阻塞所致。本病除患眼经常流泪外,别无痛苦,但由于邪毒长期存在,脓液不尽,对眼球的安全构成威胁。若行内眼手术或眼球外伤,尤其是黑睛破损,则易被邪毒侵袭而发生凝脂翳,甚者黑睛溃损,瞳神败坏,严重影响视力,最后眼球萎陷而失明。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大眦头皮色如常,或微显红赤,患眼流泪,大眦角常有粘液或脓液积聚。或见睛明穴下方微微隆起,触之绵软,指压该处,则有粘液或脓汁自泪窍流出。

(2)冲洗泪道不通,有粘液或脓液返流。

[鉴别诊断]

本病常表现为流泪,故应与冷泪症鉴别。冷泪症按压内眦部无粘液或脓液流出,而本症在按压或冲洗泪道时有粘液或脓液自泪窍流出。

[病因病机]

风热外侵—停留泪窍—积伏日久

溃而成脓漏

浸渍泪窍睛

心有伏火

上攻内眦—邪热久积

脾蕴湿热

[证治要点]

本病为邪热久伏所致的顽固性眼病,辨证主要是以局部症状为主,结合参考全身症状。内治以祛风清热利湿为主,外治可用点眼剂及冲洗泪道等法。日久不愈可考虑手术。

(1)内治

1风热停留

主证:大眦头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显隆起,按之不痛,但见有粘浊泪液自泪窍溢出,自觉隐涩不舒,时而泪出,或觉涎水粘睛。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白薇丸加蒲公英。

2心脾湿热

主证:大眦头微红潮湿,脓液浸渍,拭之又生,小便黄赤,舌苔黄腻。

治法:清心利湿。

方药:竹叶泻经汤加减。

(2)外治

1八宝眼药点眼,日三次。

2泪道冲洗,用黄连水或抗生素类药冲洗。

3手术日久不愈,可行手术。

第三节漏睛疮

[病名含义]

本病是指大眦部附近,睛明穴下方皮肤突发红肿高起,继而溃破出脓的一种眼病。见于《医宗金鉴》可由漏睛演变而来,亦可突然发生,类似西医之急性泪囊炎,属急性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本病发病急骤,大眦部睛明穴下方皮肤突然红肿高起,肿核渐大,焮痛拒按,甚者可波及面颊及鼻部而漫肿,疼痛剧烈。数日后红肿局限,逐渐成脓,溃破排脓后,证情缓减。亦可形成瘘管,久不收口。

(2)全身往往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3)常有漏睛病史。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漏睛相鉴别,两者均发病于内眦,但漏睛起病较缓,以大眦头常有粘液或脓汁自泪窍外漏为特征,而漏睛疮起病较急,以大眦部附近、睛明穴下方突发红肿疼痛,继而破溃出脓为临床特征,目无明显赤痛。

[病因病机]

心经蕴热

复感风邪—外邪与内热内搏

素有漏睛

上攻泪窍——漏睛疮

素食辛辣灸煿——心脾热毒壅盛

[证治要点]

本病起病急骤,来势较猛,须及时治疗。未成脓以前,以内治为主。初起风热盛者,治宜祛风清热;热毒炽盛者,治以清热解毒,祛瘀消肿;如已成脓者,则应切开排脓;若自行破溃,形成瘘管,久不收口,频流清稀脓汁,为气血亏耗,正不胜邪,治宜扶正祛邪。

(1)内治

1风热上攻

主证:患部红肿疼痛,头痛泪多,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疏风散热饮子加减

2热毒炽盛

主证:患处红肿高起,坚硬痛甚而拒按,红肿或蔓延至面颊及胞睑,身热口渴,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瘀散结。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3正虚邪留

主证:患处时发微红微肿,并微有压痛,但不溃破;或溃后漏口难收,脓汁稀少而不绝,面色白,神疲食少,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托里排毒。

方药:千金托里散加减。

(2)外治:

1未成脓者,促其消散,可用热敷或紫金锭外涂。

2已成脓者,应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每日换药。待无脓时,除去引流条,使切口愈合,切忌挤压,避免脓毒扩散。

3已形成瘘管者,可手术治疗。

第四节赤脉传睛

[病名含义]

赤脉传睛为赤脉起自两眦,渐向白睛侵犯的病症。此症载于《银海精微》。该书又分为:自大眦起者,称大眦赤脉传睛;自小眦起者,称小眦赤脉传睛。一般两眦同起,且双眼同病。类似西医之眦部结膜炎。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初起,症状轻微,仅觉眼部涩痒不舒,视力不受影响。

(2)眦部白睛微赤,赤脉多呈树枝状,发自眦头,横向伸引,渐贯气轮。

[鉴别诊断]

(1)与赤膜下垂鉴别:两者均为白睛赤脉,但赤膜下垂是指赤脉密布似膜,从白睛上方渐向黑睛蔓延之证,为椒疮的并发症之一;而赤脉传睛起于两眦,渐向白睛侵犯,与椒疮无关。

(2)胬肉攀睛:多生于大眦,初起大眦赤脉丛生,继之胬起如肉,呈三角形,如翼状,横贯白睛,渐侵黑睛,可与本症鉴别。

[病因病机]

脾胃蕴热

—上犯于心—心经蕴热—郁于两眦

肝郁化火

赤脉传睛

劳瞻竭视

—心阴暗耗—虚火上炎—壅于眦部

用意太过

[证治要点]

大眦赤脉多属心火为患,但有虚实之分。临床应根据赤脉之多寡、色泽、粗细及兼证进行辩证。治疗上实火当以清泻为主,虚火则以滋阴为主。

(1)内治

1心经实火

主证:两眦赤脉粗大鲜红,横贯白睛,痒涩刺痛,眵多干结,头痛烦热,口干咽燥,或口舌生疮,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尖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

2心经虚火

主证:两眦赤脉淡红,细小稀疏,微痒不舒,心烦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补心汤加减。

(2)外治

1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或抗生素眼药水点眼,日3~4次。

2胆汁二连膏或八宝眼药点眼,日3次。

第五节胬肉攀睛

[病名含义]

本病为目中胬肉由眦角横贯白睛,攀侵黑睛,故名胬肉攀睛。见于《银海精微》。《原机启微》称胬肉攀睛,为奇经客邪之病。生于大眦者较常见,也有生于小眦者,或大小眦同生。男多于女,常见于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及户外工作者。病变缓慢,逐渐侵及黑睛,甚者可掩及瞳神影响视力。亦有停止发展者,类似于西医之翼状胬肉。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初起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痒涩感,胬肉侵及黑睛或遮蔽瞳神时,可有视物不清。

(2)胬肉起自眦角,呈三角形肥厚组织,横过白睛,向黑睛攀附。凡胬肉头高尖,体厚,赤脉多者进展迅速。胬肉头齐平,体薄,赤脉少者,一般不进展或进展缓慢。

[鉴别诊断]

(1)黄油症:两者均位于眦部白睛表面,但黄油症为黑睛内外侧白睛有三角形淡黄色斑块隆起,尖端指向眦角,不与眦角相连,亦无赤脉攀附,不痒不痛,不侵及黑睛,不影响视力,相当于于西医之睑裂斑;而胬肉攀睛为胬肉起于眦角,尖端指向黑睛,有赤脉攀附,渐侵黑睛,影响视力。

(2)流金凌木:两者均为目中有肉膜样赘生物,但流金凌木是指白睛与黑睛表面之间呈膜状或条索状粘连,多因睛珠外伤(尤其是酸、碱腐蚀伤)或黑睛边缘生翳后所致,其部位不定,不限于睑裂部,亦无发展趋势,不红不痛,类似于西医之假性胬肉;而胬肉攀睛仅限于两眦有赤丝攀附,渐侵黑睛。

[病因病机]

心肺风热——上犯眦部——气血郁滞

姿嗜五辛酒浆——脾胃蕴热——上蒸于目脉络瘀滞

胬肉攀睛

血壅于目

过度劳欲——耗损心肾——虚火上炎

[证治要点]

本病胬肉色白体薄者,多采取眼部点药为主;色赤体厚,眵泪多者,则加内服药。辩证有风热、实热与虚热之分,实者宜泻,虚者宜降。如药物无效且发展迅速者可手术治疗。

(1)内治

1心肺风热

主证:胬肉初生,渐见胀起,赤脉集布,多眵多泪,痒涩羞明,舌苔薄黄。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栀子胜奇散加减。

2脾胃实热

主证:胬肉头尖高起,体厚而大,赤瘀如肉,生长迅速,痒涩不舒,眵多粘结,口渴欲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泻热通腑

方药:泻脾除热饮加减。

3阴虚火旺:

主证:胬肉淡红,时轻时重,涩痒间作,心中烦热,口舌干燥。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2)外治:

1胬肉红赤,涩痒多眵,点八宝眼药或红眼药。

2手术治疗:a胬肉埋藏术b胬肉切除结膜瓣移补术

投稿邮箱:

qq.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能治愈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vudw.com//mjcczl/79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