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泪囊炎专科治疗医院 >> 泪囊炎病因 >>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年12月27日晚,董泓贤老师课程简介:
1.简要介绍清以来名家诗人的情况。
2.简要介绍龚自珍的资料及他的诗的历史地位
3.龚自珍诗解读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年12月27日晚7点,董泓贤老师用微课为我们选讲几首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以让我们懂得如何欣赏绝句、如何看绝句写法和绝句的张力。
首先,董泓贤老师给我们介绍诗词的历史:清代诗词,可谓是洋洋大观,清朝将近三百年,是史诗成就的中心时期,而且成就明显比明代要高得多。在诗的方面,流派纷呈,名家迭出。
明末清初时期,高手有顾炎武、钱谦益、吴梅村、陈子龙等人。吴梅村歌行体写的非常好,至今以“梅村体”著称。钱谦益注杜甫的诗是官方最具说服力的注本。
康熙年间,则有北王南朱,王即是王士祯(字:渔洋),也即是所谓临摹七绝版本一般都是从王渔洋开始,王渔洋的七绝章法非常严谨。王士祯开创了神韵派,七绝冠绝一时。朱即是朱彝尊,朱彜尊在诗歌创作成就很大,在词的方面更大,他编写了《词综》,同时朱彝尊还是浙西派的领袖人物。与此同时,还有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其中屈大均成就最高。
乾隆年间或雍乾年间,是查慎行和赵执信,查慎行是金庸先生的先祖。乾隆年间沈德潜名气特别大,沈德潜提倡格调说。其后乾嘉三大家:袁枚、赵翼和蒋士铨,袁枚、赵翼提倡性灵说。同时还有一位诗人黄景仁被誉为乾隆六十年间第一。与黄景仁齐名的是洪亮吉。
嘉庆道光年间比较著名的是舒位和张问陶。直到道光时期,龚自珍横空出世,冠绝一时。龚自珍以后,有贝青乔、姚燮。道光咸丰年间最著名诗人是郑珍,郑珍是非常厉害的一位诗人,我们的诗词老师董泓贤先生也是非常喜欢他。同治光绪年间大家熟悉”同光体”,万光泰等人是主持诗坛的大佬,现在有很多诗人也很喜欢“同光体”的诗,有代表人物:陈三立、郑孝胥、陈恩泽、陈衍、陈曾寿这些人,并且一直影响至中华民国时期。
与此同时,维新派的康有为、譚嗣同、黄遵潜诗歌成就也不低。至民国初有苏曼殊、黄杰、黄人、俞明震,这些人物也很厉害。尤其是龚自珍以后的诗人。可能有些人物大家都没有听说过,这是因为晚清至民国时代的诗人,并不乏与前代大家、名家相抗衡的杰出诗人,但我们平时接触清朝的诗不多,所以在大众视野里,他们成为冷门。整个清代诗人系列里,成就最高的,也最受后人推荐祟的,也是董老师非常喜欢的,就是龚自珍。然后,就是陈三立、郑珍、吴梅村,都有是非常非常厉害的第一流人物。
龚自珍的诗成就高、影响大,董老师感觉将其置于唐宋时期,将其与李商隐、黄庭坚、王维等人比较,可以说是毫不逊色。龚自珍现在留下有六百多首诗。无论是古风还是七律、七绝等等方面,创作成就都非常突出。他的《己亥杂诗》三百一十五首,几乎占到他生平全部诗作一半。龚自珍于年去世,在鸦片战争以后。《己亥杂诗》写于他去世前二年的年。龚自珍名气非常大,但他不是以诗著名,而是以文章著名,他的诗和文章对晚清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都产生极其震撼的影响。梁启操曾这样予以评价:“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
前段时间看一首杜甫的诗句:“稠花乱蕊裹江滨”写的太好了!
《己亥杂诗》是一大组组诗,董老师为此又给我们讲解七绝组诗的发展:
以七绝为组诗,很早就有,比如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非常有名;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首、绝句《漫兴》九首;《夔州歌十绝句》。这些组诗数量相对较少,格局也不够大。真正成为一个庞大格局,基本成为一个体系的大型组诗,则首推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钱钟书称范成大这组诗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到了清代,元浩问《论诗三十首》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体系,以诗论诗,对后世影响是非常大。
到了清朝,有龚自珍《己亥杂诗》三百一十五首,这个数量很多,成就更高,包罗万象。其格局之宏大,思想之深邃,艺术特色之杰出,内容之宏富都是无与伦比的。龚自珍之后有位诗人叫贝青乔写过《咄咄吟》一百二十首,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奇绝组诗。鸦片战争爆发后,贝青乔随同扬威将军奕经赴浙江抗英,把他两年多所见所闻之种种咄咄怪事写成大型纪事组诗一百二十首,名曰《咄咄吟》。他的写法很有价值,自清朝之后,中国再没有这么宏大且影响深远的奇绝组诗。鉴于此,我们知道,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地位是非常非常之高的。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如果喜欢并愿意去看的话,他的诗歌给人的震撼是非常非常强烈的。看了他的七绝才可以想到,七绝原来可以写的这么波澜壮阔,可以展现这么丰富、宏大的内容,他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这种题材所能体现的格局和气魄,绝对是一个奇迹或者高峰。很多人说,相对于古体诗而言,近体诗也更能深入而全面地表现现代生活,近体诗往往空洞而无内容,流于千篇一律。所以,近体诗空洞这一点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但实际上,我们看了龚自珍的诗以后,我们会发现,题材可能并不是问题,要看你会不会挖掘。只不过现在创作者习惯陈陈相因,写一些无意义东西,而没有充分挖掘七绝的一些潜力。
道光十九年,也就是己亥年,龚自珍离开北京到家乡杭州,然后又至杭州北上接还眷属,两次往返途中的所见所闻,然后再想起早年的经历、平生的抱负以及对于国家现实的感慨,统统摄入笔端。那年的四月到十二月,八个月共作诗三百一十五首。最难得的是,龚自珍不仅写了很多诗,而且质量也相当高,几乎每一首都是佳作。龚自珍曾经在给朋友吴虹生的信中写道:“弟去年出都日,忽破诗戒,每作诗一首,以逆旅鸡毛笔书于账簿纸,投一破篦中,往返九千里,至腊月二十六日抵海西别墅,发篦数之,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即旅途中,在账簿上写上一首诗,写完之后就扔到一个竹筐里,等到腊月二十六,他拿出纸团一数,正好首。他的诗完全是挥洒出来的。在这一年里,往返九千里,见了无数朋友,有太多的经历,完全是用余力随手写出来的这些诗,而且每一首都这么精彩。
我们在写诗过程中会发现,写得越多,对诗的了解越深,有时候可能会觉得写起来很困难,因为写来写去,都很难跳出古人的思维模式,且甚至于有很多人写诗时与古代名家思维相近,这本来会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但实际上这恰恰说明功力的不足,也就是说,所写的句句都在古人意中。但龚自珍不一样,龚自珍彻底摆脱了这种套路的写法,让你感觉句句在意料之外。龚自珍写诗又不是呕心沥血想出来的,是完全非常轻松的挥洒出来的。他写出的诗真的能让人耳目一新,让你感到,哇,七绝原来可以这样写啊。这说明龚自珍的才华横溢,让你感觉不可思议。第二是他的写作思路或者说是对世事的看法,这种思维根本就是与众不同的,他写诗根本不需要刻意分析,只需把自己独特的思想捕捉入室,就已经摆脱了套路,让人感觉很新奇,很瑰伟。这也是我们要谈的第一点。我们若要写诗,第一思想一定要新奇,这样读诗时,才能着实捕捉到一些新奇的东西,然后你在生活中才能捕捉到一些诗意,让你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其次,龚自珍此人文笔横霸,诗才亦从大才出,这与其学识性情相吻合。因为龚自珍才气纵横,平时涉及之广,罕有其匹。自经史百家,诗词杂说,人文地理,朝张掌故,藏其内典,蒙古语文,几乎无所不会,自成一家之言,非常厉害。正因为他学问宏福,性情骛傲,所以写出的诗有一种凌厉的笔力,让人感觉有一种锐不可挡。所以这是我们要谈的第二点。第一,我们一定要有新奇的思想,有独立的思想;第二,我们要多读书,如果不读书,那诗就会是没有根的。
龚自珍的诗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大家可以注意到,在他诗中有两种意象经常出现,一种是剑,一种是箫。剑,代表一种欲怒不平之气,展现出一种很磅礴的生气,甚至说是霸气。箫,代表缠绵多情。因此,龚自珍的诗虽然奇迹纵横,但是又能迂回婉转,尽显深婉之势,在力度美、深度美和婉曲美上达到一种完美的融合,所以后人经常说他的诗“剑狂箫怨”。
《己亥杂诗》首,董泓贤老师选取了其中他比较喜欢且印象深刻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他的理解与体会。
首先是第三首:“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龚自珍的诗工于感慨而不喜欢写意境,因此,往往以造境为主,笔下的意象带有很深刻的寓意和很深刻的象征色彩。他的诗运笔很重,因为感慨深,所以托得住,写的沉浑矫健。前两句“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此处的“罡风”是指天空极高处的风,是非常非常强劲的风。“春魂”指的是花朵。如果你把它改成“东风力大簸花魂”,语言显然就黯然失色,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好的诗人往往会在形容词上及动词上下特别特别大的功夫。
再看前段时间我看到的杜甫的一句诗:“稠花乱蕊裹江滨”中的“稠”、“乱”、“裹”,如果我们把它改写成“繁花嫩蕊满江滨”,这种感觉就跟原诗完全不一样了。龚自珍这么一写,就把作者看到美景但内心失去快乐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罡风”与“春风”,“春魂”与“花魂”,明显是“罡风”和“春魂”所表达的神采更飞扬些。越高地方风力越大越强劲,花朵越会受到摇撼,这明显不是写诗,因为花开不了那么高的地方,这其实是隐喻和象征。“春魂”象征自己,“罡风”象征现实的阻力和仕途的险恶等。这是作者刚刚辞官离京时于暮春时分发出的感慨,语言何等富于神采。“虎豹沈沈卧九阍”一句象征更加明显。这里要上溯到《诗经》《楚辞》里一些东西,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这里用了非常贴切的用典,“阍”指代宫门,此诗“九阍”用典指九宫之门,一般指代朝廷,“虎豹”象征奸佞小人,“虎豹沈沈卧九阍”可见朝廷之昏暗,现实之险恶。李白在《梁甫吟》有:“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虎豹沈沈卧九阍”中“沉沉”形容昏暗的程度,力透纸背。我们读龚自珍这样诗句会感觉笔力沉稳,非常富有气势。三四句“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显得缠绵深婉,因为前面的“春魂”指花朵,是自己的象征,被“罡风”拨落,成为落花,这里的落花还是作者自己,“春魂”被九天之上的罡风拨落,按理说是充满怨恨,但是在这里龚自珍笔法一转,并非充满怨恨而是充满依恋,隐喻作者离开朝廷,但终究对朝廷充满不忍离去,作者是落花的身份,却依然抱有好心绪,默默感谢玉皇的恩惠。转笔这样一写,显得深婉不迫,把发牢骚的东西降到最低,有一种缠绵忠厚之感。再读“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婉转含情,余味不尽,这首诗写落花,如果单拟可以“落花”为题目,无论是立意还是构思,都是我们所想不到的,有那样一种非常深邃的内涵更是我们所难以企及的。
再看第四首:“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后面有小注:(余不携眷属仆从,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是说自己出首都没有携带家属和仆从,就雇两辆车,一辆自己坐,一辆装着自己的书。这首诗写得非常洒脱但又富于感慨。第一句“此去东山又北山”,很多人认为很普通,不就是东山、北山吗,我也会写啊,但并非如此啊。我们来看一个人诗词的好坏,遣词用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我们对诗词的考究程度、沉稳程度以及通过语音组合,句子所达到的张力,这样的语言,与我们真正所要表达的内容,二者之间的契合程度往往会见出其一个人的创作功力。现在很多人写诗是很随意很不讲究的。而龚自珍这首诗“此去东山又北山”,单从“东山”“北山”理解,只是从东山至北山或是离开东山到北山的话,这就是思考太直,其实这里的“东山”“北山”在古诗词里是有象征意义的。龚自珍写诗非常讲究,关于“东山”“最有名的用典是谢安隐居东山之事,晋书里说:“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李白也写过:“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所以,“东山”在诗词里是高频使用的一个词汇,是表示隐居之地。至于“北山”,古文观止名篇——孔稚珪《北山移文》,南齐时,有周颙隐居北山,后应诏又出来做官。孔稚珪写《北山移文》,将自己化为北山,以北山的口吻讽刺周颙的假隐士面目。因此,不管是东山还是北山,都指代隐居之地,这一句表达自己不再为官,决心隐居的意思,但写法比较曲折。
第二句“镜中强半尚红颜”,自己照镜子感觉还不是太老。后两句用比喻写文章,用语洒脱,气度娴雅,“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因为作者出山做官,又归山隐居,感觉自己像白云,时而出山时而归山,这种出处没有定谁,纯为自然,正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龚自珍认为自己出山为官为无心的,归山隐居也是无心的,用之则出山,舍之则归山。正如苏轼所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是一样的。龚自珍不汲汲于名利,也不偏执于归隐,这是非常旷达的襟怀。末句“独往人间竟独还”,用两个“独”,读起来又漂亮又有非常复杂的人生况味,堪称是警句。同时这种不慕名利、潇洒自然的气度带有非常强烈的魏晋名士范。这里的“独”正好与小注里“余不携眷属仆从”相契合,诗写成这样,又轻盈飞动,又富于内涵,这就是属于第一等的好诗了。
再看第八首:“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对于刚接触诗歌的来说,可能感觉这首诗有点怪,感觉不押韵。我们要学古人做诗,一定要用古人的语言,押平水韵,这是正宗的押韵方式。这首诗押的就是平水韵里的十三元韵,有两个韵角。下小注“别西山”,是龚自珍告别北京西山所作。西山是太行山一个支脉。我们欣赏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力度美;二是气象美。这两点都要通过语言的驾驭来完成。诗歌的辞彩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写五古、七古,不防写得朴拙清新些,但写七绝、七律,辞彩就可写得华丽一些。对于写诗而言,写什么固然比较重要,但对于怎么写,更加重要。写诗要有飞腾的笔力,这是显而易见的优势。因此,这一点我们也要去学。
首句“太行一脉走蝹蜿”是从大处入笔,写整个太行山的起伏绵延,“蝹蜿”就是指蜿蜒、曲折起伏的样子,如果这里用“蜿蜒”一词那就比较俗了,这句也感觉很普通了。用诗中“蝹蜿”词,相对陌生一些,因此这样写有“深”、“新”之美,而且势大力沉。所以像“蝹蜿”这样词汇我们平时没有积累到,所以,在阅读中我们要多注意积累。
第二句:“莽莽畿西虎气蹲”重点写西山莽莽苍苍,座落于京城西面。“畿西”就是京城的西面,它的气象像一只盘距的猛虎。类似于这样的写法,唐杜枚《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走”也就是这个样子。“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我们不要拘泥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要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ivudw.com//mjcczz/12242.html